他的“流浪”不止在身体上,更在思想上,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流浪”中汲取创作灵感,寻求人生价值。
他,被读者称为“野生科幻作家”。
每当创作“卡壳”时,他就背上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以“流浪”的方式放飞身心、放飞自我,在外部世界获得创作灵感。
他叫秦建,笔名萧星寒,另一身份是重庆璧山区大路小学校语文教师。27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29部科幻小说,字数超万字。近日,秦建入选“典赞?科普重庆”年度科普人物。
01启蒙——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
轰开少年心中科幻那扇门
刘慈欣、郭帆、吴京……如果前几天,你在成都街头遇到这几位“科幻大咖”,千万不要以为看花了眼,真的是他们。
不止是他们,还有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著名电影特效大师理查德?泰勒……一众世界级“科幻大师”也悉数亮相。
因为,一场世界级的科幻盛会正在上演——10月18日-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这也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在此次盛会的一众嘉宾中,秦建也赫然在列。他受邀参加三场论坛,主题涉及大国重器、科幻与动漫、元宇宙等,并在大会期间举行了新书《碳铁之战》发布会及签售活动。
“科技启发了科幻,科幻又回过头来,反哺科技。相辅相成,彼此转化……”论坛上的秦建讲述着科幻创作的心路历程,台下观众不乏小朋友。望着他们那一双双探求知识的大眼睛,流露出对科幻世界的浓厚兴趣,秦建满眼都是当年的自己……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人间大炮发射……”上世纪80年代,一部名为《恐龙特急克塞号》的科幻电视剧风靡各电视频道,其中的经典台词至今令老科幻迷们记忆犹新。
年,在当时的重庆璧山县大路乡天福村,一个瘦小的男孩每天下午放学后照例去打猪草、喂鸭子,但那段日子他干这些活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以致于一次在打猪草时,不慎割伤了手指。
因为他要赶在傍晚6点半前把这些农活全部做完。然后搬起小板凳,准时坐在家中那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待《恐龙特急克塞号》的放映。
那个年代,电视机用的还是户外天线,信号不稳定,屏幕上时常闪现白花。男孩总是央求哥哥帮忙举着电视天线,不断变换位置调整,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像极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小主人公为让街坊邻居顺利看到中国女排夺冠,扶正电视天线的场景。
这个男孩,就是10岁时的秦建。
恐龙、怪兽、超人、时间机器……电视里的科幻元素令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心驰神往。
多年以后,秦建回忆起来说,这部片子是他创作的启蒙,为他打开了光怪陆离、多姿多彩的科幻世界。
看完这部片子后,秦建沉迷于科幻世界中不能自拔,满世界找科幻书籍阅读。亲戚家有一个大书架,他发现了两本《科幻海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不知看了多少遍。秦建至今记得里面有叶永烈、郑渊洁等名家的作品,这些书籍为他打开了科幻的一扇窗。
02流浪——
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放飞自我寻求灵感
年,秦建从璧山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璧山县大路乡龙门溪小学火石村小任教。
这是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只有4个班,4名老师。秦建回忆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感受:荒草比人还高。
学校里没有宿舍,一间空的教室隔出来几个隔间,其中一间就是他的住所。工作之余,秦建开始了科幻小说创作。
他把多年来对科幻的热情全部倾注于笔端,历时四年,完成了他的科幻小说处女作——《独狼原理》。
从年开始,秦建四处找出版社投稿,苦于没有门路,他就到县城新华书店,从一本本书的扉页上找与出版社有关的联系方式。
终于,一家出版社有了回音,让他把作品发来看看,但要电子版。秦建望着自己写了满满25大本的作业本,踌躇莫展。
最终,他一狠心、一跺脚,从工作的村小步行50多分钟到镇上,找到一家打印店,让店员帮忙把这部作品一字一句从作业本上转输到电脑里,历时半个多月才输完,花了元,是他当时一个半月的工资。但很遗憾,这部书当时最终还是没有出版。
但秦建没有气馁,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科幻创作之路。这条路上,没有老师可以指导,没有朋友可以交流,他在“黑暗”中自行摸索着前进。
创作中,秦建常常遇到“卡壳”的情况。有一次,他把作品中的反派写得太厉害了,不知该如何“收场”,觉得无论怎么写都无法让笔下那支潜入基地的特种部队完成任务。于是,他就放下笔,出去旅行,爬野山,没有路,爬到哪里算哪里,让思想放飞,在流浪中寻求答案。
这也是秦建常用的寻求灵感的方式。他说,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很多看似当下解决不了的事,多出去转转,开拓下思路,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03乡情——
作品融入家乡元素
完成“重庆科幻三部曲”
秦建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