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璧山县 > 璧山县习俗 > 重庆着力解决六大水问题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重庆着力解决六大水问题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3/4/16 11:38:1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重庆篇

年5月重庆市璧山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经过——年三年努力,全面完成了各项试点建设任务。年,璧山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技术评估和行政验收。今年,仍在积极推进全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

璧山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水城建设构架,按照“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构建“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生态之城,实现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以水的“灵气”彰显城市的“神气”,实现对水的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区域价值,加快推进区域发展。

具体指标是:年底全面完成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各项任务,确保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城区水域面积占比达到10.6%以上,人均水域面积10.2m2以上,溪道密度5km/km2。

二、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璧山严格按照《璧山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围绕6大体系,实施8大板块的建设任务,完成投资68.75亿元(含新增项目投资2.93亿元),全面完成22项评价指标、71项建设项目、10项示范项目,超额完成7项指标,取得了显著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一)领导重视,共同发力

水利部、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局领导多次对璧山治水进行专题调研,并为璧山治水兴水出谋划策,给予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区委、区政府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回用、河湖连通、河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作为主要攻克课题,为全力推进试点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二)科学谋划,规划先行

璧山于年正式申报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但在年已开展了璧南河综合整治,年编制了《璧山城区水源保障中远期规划》,实施了重庆大学城应急调水、区域内部水源调水入城工程。接着编制了《活力水城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对水系水网布局、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建设进行了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编制出符合璧山实际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三)全面统筹,系统推进

在试点建设中,始终以水生态涵养和修复为主要任务,采取“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着力解决水的六大问题,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

1、建立标准较高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一是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近5年新建成三江中型水库1座,扩建盐井河为中型水库1座,扩建柯家桥等小型水库2座,新建东岳等小型水库10座,整治扩容山坪塘口,新增蓄水能力近万立方米。同时,年启动实施了铜罐驿长江提水璧山供区工程,将全线贯通并通水。二是解决防洪保安的问题。璧山近几年整治河道余公里,撤除了包括文风桥古文物在内的影响防洪通畅的河道障碍物7处,城区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三是实施连通工程加强对水的调控。完成了外域调水的璧北璧南河连通工程,初步实现了城区河湖库连通工程,完成了辖区水源的蓄补调控。四是加强对全区饮用水源的治理与保护,实施了水生态涵养工程,区财政全额补助。五是全面开展了15个城镇水厂的优化升级改造和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96%。

2、建立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维护体系。按大水体建水生态主题公园,小水体现原貌,大河沟不覆盖,小河沟建湿地,水体连通现清流的建设思路,坚持库塘、河岸建设到哪里,水域绿化就配套到哪里。璧南河两岸30米内一律不得作为开发用地,一律实行绿化美化。在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栽植多种水生植物,投放10余种水生动物。在河道以及湖库中大力发展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工程,净化水质。观音塘湿地公园建成水下森林景观,成为水生态建设的典范。

3、建立碧水畅流的水环境保护体系。一是铁腕治污。璧山采取“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行政措施,强力整治、关闭污染企业家、污染养殖场个,目前全区饮用水源80%以上达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中小河流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二是首次在西南地区开创了无开挖深井污水管网修复技术,对城区污水实行有效截流。三是在全区建成了45座污水处理厂站,实现了对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63%,镇街达90.63%以上,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大部分达到一级A标,日处理吨以上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主要指标全部按地表水四类标准执行。四是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达到%,卫生厕所改建达95%,农村5户以上集中居住地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农村企业生活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实施还田消纳或转运,农村规模种植大户实施农药化肥消减行动。五是全区口山坪塘,户养鱼户和73个非饮用源水库全部实现清水养鱼,转型补助由财政全额支付。

4、建立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一是全区共建成中水处理设施13处并供中水4.5万吨/每天,目前全区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消防、市政环卫、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流补水等均用上了中水,中水回用率达到35.77%。二是实施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4.2万户,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推广了感应龙头等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9.45%。三是加强了全区供水管网的升级改造,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1.77%。四是成功申报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五是开展了璧山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于今年底完成验收。

5、建立严格规范的水管理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工作,建立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河段长四级河长体系。全区52条一级支流和48条二级河流全部落实河长制责任。成立了20支守护碧水志愿服务队,聘请了民间河长余名。二是提升规格,形成工作合力。河长办主任由区委常委兼职,由区水务局、区环保局等其他24个部门和15个镇街一并进行了职责分工,共同参与此项工作。三是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主流媒体和设置河长公示牌公布各责任人员的电话和职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全民参与治河护河的良好氛围。四是保障资金。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开展河长制工作。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各镇街和区级部门考核一票否决的工作内容。六是建立了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今年对15个镇街断面水质下降的累计罚款万元。

6、建立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传承体系。一是音乐助力水文化。近几年,璧山自编自创《清水河》、《青草地》、《小河淌水》等水文化歌曲助力璧山水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在不同的水生态湿地公园中植入各俱特色的主题文化。如南河公园的水节约文化,秀湖公园的翰林古文化和茶文化,观音塘湿地公园的环保科普文化,东岳湿地的体育健康文化,枫香湖的耕读文化。并通过水体廊桥、仿古建筑、城墙,石雕、水下森林,水中音乐喷泉、水上大型水幕电影给游人展示。同时创造性地建设了古城墙防洪大坝,叠水坝等,让水利工程给人艺术美感。璧山正在形成水道建城,水德育城,水智富城的水文化建设氛围。

(四)多方筹集,保障资金

截止目前,璧山通过与市水投水务集团、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储备水体周边土地,在土地出让金中计提10%水利建设资金等方式筹集投资达30多亿元。秀湖公园投资7亿,回收亿余元;枫香湖公园投资1.7亿,不到一年已回收45亿,还储备了0余亩可开发土地,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资金充足有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璧山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进公众福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人、水、城和谐共生的水城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由“十年九淹”的脏水缺水地区向“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水兴惠民的”宜居城市转变

过去璧南河岸污水直排,水体黑臭,丰水期后河面干涸,几乎无外来河水,璧南河水基本是一潭死水。

经过近几年持续深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璧南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稳定四类水标准。璧北河、梅江河稳定达到三类水质。建设各类水体景观工程余处,并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成湿地公园或景观公园,人均公园绿地达29平方米。在近5年的10多次大暴雨中安然度汛,显著增强了城市防洪能力。通过建“中水回用”工程,节水护水深入人心,水资源得到循环有效利用。“一河六湖十八湿地”在丰水期对富余水进行有效拦蓄,使工程性缺水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显著增强了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由城郊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建设重庆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转变

璧山在璧南河治理前是传统的城郊型经济,以“皮鞋皮革、建筑建材、机械制造”为主,一产比重达25%以上,全区财政收入不足20亿元。

璧南河治理倒逼“三高”企业关停整治,产业经济转型。在璧南河治理“群众普遍叫好、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的基础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主动落户璧山。规上企业落户国家高新区,年工业总产值达亿,4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18%,三产比重优化升级为5.8%:71.2%:23.0%。倒逼推进生态镇街和生态村(社区)创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打造重庆的“金色郊区”。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稳居全市前列,成为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从闭塞落后的小城镇向幸福和美的一生之城转变

璧山处于缙云山云雾山之间,资源匮乏,交通落后,产业落后,社会环境落后。璧山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打造沿道路、河流、高压线的生态廊道,构建轻轨、高铁全线贯通的“内畅外联”交通格局,做好立体绿化、营造老百姓的“绿色家园。通过“活力水城”连通“城市血脉”,以水为媒,整理璧山故事,提升全体市民生产生活文明习惯,完善一生之城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软实力。近几年璧山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璧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心以此次创建为契机,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巩固、发展、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双促双赢,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璧山样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shanzx.com/bsxxs/1284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