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三十
发布时间:2022/6/13 13:02:02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知道你喜欢看短小精悍的文章,可是这篇文章却有点长。如有兴趣,可读下去,如无兴趣,左上角X。本文共约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共个字,通篇用典,化用30多位名人、典故,一篇文章贡献了40多个成语,成为后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中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一、引子……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二、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流水,在这里指高山流水乐曲。高山流水,作为乐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作为成语,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关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流传千古的美谈故事。(一)伯牙还是俞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yǐng)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荀子《劝学篇》中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伯是他的姓,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但需要注意的是,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二人都不姓伯。(伯夷是子姓,因是孤竹国君长子,故名字中带“伯”字,表示兄弟中排行老大。伯乐也不姓伯,而姓孙,名阳。)伯牙这个人名最先出自《列子·汤问》,这段文字非常精彩,故辑录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世上有关伯牙子期知音相识、高山流水的许多故事大都源自于此。《列子》之后不久成书的《吕氏春秋》也记载了此事,虽然《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有所补充,该书交代了二人交往的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这些作品中均使用“伯牙”的称号,一直到明代。明代的冯梦龙编著了三部传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中《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即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史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冯梦龙为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都以为伯牙姓俞了。所以我们熟知的俞伯牙,即来自于此,其实为冯梦龙的杜撰。伯牙前加一个俞字变为俞伯牙,二字变三字,与钟子期名字的三个字正好相对,也算是郎朗上口了。(二)伯牙移情东汉蔡邕(才女蔡文姬的父亲)的《琴操》中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伯牙年轻时跟随成连先生学琴,虽情志专一,小有所成,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虽然能将各种演奏技法及曲谱教授于你,但有关移情的技巧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师傅叫方子春,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如今,他居住在东海之中。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足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找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离开了。过了十多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期待师傅的归来。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顿悟,突然明白了: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师傅哪里去找什么师祖,师傅这是让大自然来教我移情之法啊!于是他架起琴,把自己的感受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水仙操》。曲终,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已经学成了!”就这样,伯牙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三)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我们采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版本的白话精减版。其实,《警世通言》已然是比较通俗的白话文了,只是篇幅稍长一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文研读一下,原文更精彩。俞伯牙学成之后,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恰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打柴人名字,得知他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四)知音难觅自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相遇后,后世许多著名诗人都有相关经典作品流传,现择几首辑录如下。1.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2.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3.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4.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侍御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5.韦应物《简卢陟》《简卢陟》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6.韩愈《知音者诚希》《知音者诚希》韩愈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7.贾岛《题诗后》《题诗后》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8.卢仝《有所思》《有所思》卢仝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9.崔珏《席间咏琴客》《席间咏琴客》崔珏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10.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直译为: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王勃在此处引用此典,结合上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王勃在这里以司马相如自比,叹惜遇不到引荐的人。但话锋一转,又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实际上,这是王勃在拍阎都督的马屁。往期文章:《滕王阁序》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一)——徐儒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王阁序》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二十九)——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您的每个点赞与在看,都是对我最大的喜欢!转发朋友圈,让您的朋友也拥有有趣的灵魂!小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