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璧山县 > 璧山县美食 > 致敬这对外教夫妇跨越国界,携手任教北外

致敬这对外教夫妇跨越国界,携手任教北外

发布时间:2025/2/19 19:05:09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n4v4t9m.html

年9月29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获颁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她就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在过去的70多年间,她与丈夫大卫?柯鲁克相互扶持,为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与智慧,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

探求学术,邂逅爱情

一位人类学学者的中国情缘

年12月,伊莎白出生在中国成都的一个加拿大来华传教士家庭。18岁高中毕业后,她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文学硕士学位,并辅修人类学。年,完成学业的伊莎白出于对人类学痴迷的追求,毅然回到自己儿时成长的四川开展人类学调查,积累学术实践经验。也是因为这一决定,伊莎白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和为之奋斗的事业。

青年时代的伊莎白

回到中国之后,伊莎白开启了漫长的生活体验和田野调查。年至年间,她来到重庆璧山兴隆场参与一项乡村建设实验项目。在此期间,伊莎白邂逅了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英国记者大卫·柯鲁克。

同处异国他乡,两个惺惺相惜的年轻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年,伊莎白和大卫在英国结婚,然而中国仍旧是令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年11月,柯鲁克夫妇以国际观察员身份来到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区十里店村,调研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这次考察的成果后来化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本著作,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土改运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年,完成调研的两人受到中央外事工作负责人的深情挽留。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留在中国任教,从此开启了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教育征程,并亲身参与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建设发展。

伊莎白在南海山村

始于北外,终于坚守

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开启的丰满人生

再一次回到中国,伊莎白和大卫来到了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他们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与中国人民的事业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战争中开展教学,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夫妇俩与学生们同吃同住,想方设法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当时缺少英语教材,他们就搜寻一些合适的英文资料当教材,再刻蜡版印出来,使用的纸也都是粗草纸。教学场地有限,大家就带上小马扎,到处都能成为他们的课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柯鲁克夫妇克服重重困难,为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

年,柯鲁克夫妇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

此后的从教生涯中,柯鲁克夫妇的英语教育实践硕果累累。他们为外交部培养了首批口译人才。年起,军队急需英语人才。在周总理授意下,北外开设了16人的小班,由柯鲁克夫妇负责专门培训。此外,夫妻俩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大学英语教程的编写和《汉英词典》的编纂。

在教学方面,伊莎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本身,还应该以此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为此,她创新英语教学方式,开设试验班,在语言教学中融入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培养结果。从试验班走出的学生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为了大使。

年,柯鲁克夫妇在北外校门前合影

在毕业的北外校友记忆中,伊莎白教学认真负责,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课上课下平易近人,经常邀请同学到家中做客。每次到老师家拜访和做客,伊莎白和大卫都会拿出可口的茶点和奶油饼干招待学生。他们还经常邀请学生们一起郊游和参加课外学习活动,野餐的时候,夫妇俩也总是把食物留给学生,真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shanzx.com/bsxms/1425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