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刚考调到璧山中学时,因为有教师请假,我承担了3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那段时间的我,嗓子沙哑,疲于奔命,教学效果也不好。3年后,也是因为同事请假,我又主动承担了3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这一次,我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觉得很累,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在期末考试中,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成绩还特别好。
为什么前后对比如此强烈?仔细反思一下:最重要的是如今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主体得到了彰显,新的课堂上不仅解放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简单地说,如今的课堂教师讲得少,小组合作学习多,师生、生生互动多。
首先,教师少讲,关键前提在做实备课环节。
备课时,我会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目标——学了这节课之后,学生能够完成什么任务?学情——学生目前的水平是什么?最近发展区在哪?分层设计——如何搭建支架,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达到目标?
以仁爱英语7年级下册7单元话题3“谈论过去的经历(生日聚会)”第一课时为例:听说课,我将目标设定为:学生会正确朗读、理解单词意思;能够提升听力微技能,猜测、速记;发现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规律,运用本课所学谈论去年的班级新年晚会。
就学生目前水平而言,重点在于:听力微技能;动词过去式规则变化。难点在于:能够正确运用过去时谈论过去的经历。
我的分层活动设计是,从前一晚看刘谦的魔术表演开始,学习生词,扫清听力障碍;听前,进行图片猜测,感知句型;听中,记录关键信息,核对猜测,完成细节连线题,操练核心句型;听后,描述图片,小组探究一般过去时动词变化规律,小组合作谈论去年的新年晚会。
教师少讲,不是不讲,而是力求精准,是精讲、精导。
其次,课堂上此消彼长,当教师少讲一点,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活动自然会多起来。
以前我也尝试过小组合作,失败的原因在于:单打独斗、浅尝辄止、暴露出的问题没能有效解决等。我认为,对小组合作的一系列规范必须进行行为训练,而且是分阶段、分步骤的训练。
为了鼓励学生规范展示小组讨论的意见,我以班上第一个运用此规范用语的学生命名,如将“Inourgroup,wethink…,because…”命名为“萱萱法则”。
批改作文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此我尝试了小组合作批改作文。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全班学习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列出评判关键词:书写、结构、要点、语言句型、逻辑、语法等;然后全班一起按照标准评判这几篇作文,说出给分理由;最后进行小组合作评判学生作文,学生的自身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英语教学一直深陷“哑巴英语”的困境,交际语言教学才是王道。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大量有意义的操练活动和语言产出展示活动,如采访、角色扮演、课本剧等,由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这些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课标理念。
最后,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似乎“满堂灌”成为必然选择。而从效果上看,“互动”秒杀“满堂灌”。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最佳选择。
其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互动奠定基础。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甚至一个事件,比如一次我和学生“撞衫”,有学生调侃:亲子装!我骄傲一笑:Wearefamily!
其二,问题设计将互动引向深入。在上述一课的听前预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Whodanced?(Didxxxdance?)
Whoperformedsomemagictricks?(Didxxxperform…?)
Whoplayedthepiano?
WhosanganEnglishsong?
课堂上,学生必须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分享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按照学校“”教学模式的要求,力图处理好自学、互学、展学、点拨、检测、反馈之间的关系。
其三,家校互动也很重要。比如学生的语音作业,可以通过QQ群上传语音音频,分小组统计完成情况,科代表最后统筹,家长则积极监督和配合。
3年来的英语教学,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不仅让我找到了轻松进行英语教学的方法,也让我和学生共同受益,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璧山中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