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温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域联动、打造大都市区新地标,主动融入全省“四大”建设,推动大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狠抓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更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彰显历史人文底蕴、展现大都市区功能品位的城市新地标。
为什么温州要打造新地标?
地标,能让一座城市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颜值。就像大家看到东方明珠就想到上海,看到“小蛮腰”就想到广州。看到没有地标的城市照片,觉得在哪都一样。
一座优秀的地标,能让这座城市拥有更高的美誉度与影响力。比如中国台北大厦、高雄东帝士大厦,使其普通的城市建设,有了吸引人的地方。
哪怕是一座有争议的地标,也能让这座城市增加曝光度,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比如,大家去苏州会去看“秋裤”,去北京还要去看“大裤衩”。
那么,近期温州市区哪个区块适合打造新地标呢?
其实,温州并不缺地标,主要问题是布局比较分散,建设进度不快,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因此缺乏城市辨识度。在省内,暂且不与杭州、宁波两座副省级城市相比,就算与绍兴、台州等经济实力不如温州的地级市相比,甚至与义乌等县级市相比,温州的现代化城市界面有些落后了。
一是布局比较分散。
正如其他城市展现的是一朵鲜花,而温州展现的是散落在各地的花瓣。花瓣再多,但不是鲜花,如何招蜂引蝶?建成的世贸中心、置信中心,作为单体地标建筑,无论是高度、造型、品质等方面都不错。但是由于缺乏建筑群,因此在视觉冲击力方面大大减弱。正建的鹿城广场(米)、国鸿中心(米)、君康中心(米)、华润老港区项目(米)、凯迪蒲州项目(米)、温州中心(米)等项目,以及大量楼高-米的区域性地标建筑,分散在温州各个区块,无法形成建筑群。因此,在现代化城市界面,温州输在了规划布局上的不够集聚,没有集聚就没有辨识度,就很难形成能代表温州整体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二是建设进度不快。
短期内,滨江CBD仍是打造温州形象名片和重要辨识度的最佳区块。温州提出建设滨江CBD已有近20年时间,但苦于各个地标项目建设一波三折、建设进度太慢,耽误了出形象。比如鹿城广场,土地从年年底出让,到年住宅部分交付,商业部分和超高层建筑仍没有动工。直至最近才开始动工,尽管其中原因复杂,但历时15年没有建成一个项目较为少见。又如滨江CBD核心区的远洋综合体项目,前身是安邦项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耽搁就是近10年。再如CBD绿廊(杨府山公园至瓯江路城市阳台),瓯江路段城市阳台去年才开始真正动工,当前由于受滨江花苑拆迁难度大、推进慢等影响,整体仍没有开工迹象。再如滨江CBD延伸区的七都西岛头的温州中心综合体建筑项目,项目主体两易其手,尽管最近传出复工的消息,但这个项目开工至今也已5、6年了。还有老港区华润滨江万象城和超高层建筑、会展二期项目以及永嘉三江的希尔顿酒店,若这些项目都能建成,配上远山近水的天然地理优势,足以秒杀国内很多网红城市。
笔者认为,现阶段,温州各个区块只要快马加鞭,温州就会有良好的城市名片,就会有良好的城市辨识度,特别是滨江CBD。
远期温州还有哪些区块可以打造呢?
“十四五”温州主城区将向南推进温瑞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都市区主中心南部新区;向北推进与永嘉、乐清拥江发展,深化瓯江北岸、三江片区、柳白片区与主城区联动发展。从更远的未来看,瓯江很可能成为温州城市发展的主轴,形成「两岸同辉、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七都东岛头、浙南科技城北片(原扶贫开发区)、灵昆西岛头可以打造更多的地标建筑群,特别是那些带有设计感的公共建筑。当然如果可以,魄力更大些,磐石电厂功能转变,就可以形成一江三岸的空间发展布局。这一片区地标建筑,并不指一味的超高层建筑,因为限高,可以布局一些类似太湖畔的苏州大剧院、闽江畔的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的长沙音乐厅、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大剧院、珠江畔的广州大剧院、维港畔的香港会展中心等等,都足以成为这座城市新的网红打卡点。这些建筑不仅仅成为网红打卡点,更是成为满足当地居民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新去处,甚至能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观赏,大大提升了城市美誉度与影响力。
同时,新地标也可以在西部生态新城打造。因为鹿城工业区拆迁后,腾空出上千亩的土地可以布局。加上该区块靠瓯江,又近卧旗山、黄龙山,也不失为打造地标建筑难得的好地方。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想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对温州打造大都市区新地标提出自己的想法。谢谢!
(本文为温州民间智库促进会向楼市温州的约稿,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