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阆中城南约30公里,有名胜“天宫院”。名气胜于实质曰“名胜”,此名胜东面有一山,名“黑风山”(感觉像闹妖怪的地方),黑风山有观音岩,观音岩上有寺院:胜全庵。
▲观音岩
山谷乡道曲折盘回,有一段路面几乎没有铺装,一路颠簸,灰尘漫天。还好此处的乡民都知道胜全庵这个去处,稍加询问即到观音岩下。
▲胜全庵
胜全庵修建于几近崖顶的绝壁陡岩之上,在山脚有新建的山门、殿堂,也有平整的停车场,十分便利。周边没有售卖香火的小贩,也没有小店卖水歇脚,很纯粹的山间庙宇,十分的清幽。
▲市保碑
周边正在进行一些改造工程,建材建渣四处堆放,在山脚处即见“市保碑”:年的阆中市文保单位。此处为胜全庵的第一层台地,旧时建有山门殿、大雄宝殿、僧房等。
▲登山步道
原有的步道年久失修,这几年有新建水泥步道,坡度减缓不少但登之亦是呼呼大喘。铁质护栏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纸质风车,山风吹过时倒也平添丝丝生趣。
▲猪神庙清
步行速度较快,须臾即登上第二层台地。正对步道的崖壁上有一“猪神庙”。阴刻肥硕“二师兄”一头,前肢撑地,后腿趴伏,大腹便便,一脸憨笑。既是庙就有檐有柱,虽然刻画简单倒也齐全。楹联写:天瘟除煞无灾殃,清香一柱家业旺。横批:六畜兴旺。
▲猪神
阴刻手法简练,用刀不多,几道线条之后,肥头大耳之像即凸现石壁之上。没有题记或功德碑,无法获知准确开刻年代,推测为清末民初。单一的猪神庙倒不多见。
▲旧时登山之路
过猪神庙往前,崖壁上出现旧时的石梯、铁索,原来要从第二台地到达第三台地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山崖陡峭,梯步几近90°,须手拉铁链攀援而上,难以想见旧时的僧侣、信徒、香客们是何等的信念在此修行和朝拜。
▲功德碑
险道旁的崖壁上有一块功德碑,惜已风化残损,隐约可见"寮”、‘“僧”等几个字,不过落款时间还能看清楚:大清道光二年(西元年)。
▲捐资培补碑
旧山道下还立有一通乾隆四十五年(西元年)由阆中儒生杨瑄题写的“捐资培补”碑。
▲塔式墓明
▲塔式墓明
第二层台地的尽头有一明代僧人墓。墓为崖墓,在石壁上开出墓穴安放灵骨。墓前立有一石制的牟尼塔和石枋墓门,历百年风雨保存尚为完好,实属难得。
▲牟尼塔明
四层石塔,最低一层为素面塔基,第二层为钵形塔身,上有造塔题记,惜字迹已漫漶难识,第三层和第四层有佛教造像,可辨:阿弥陀佛、天王等。攒珠式塔顶。
▲第四层塔身造像
▲阿弥陀佛
▲第三层塔身造像
▲第二层题记
▲钵形塔身
▲墓门
墓门为四柱三间的双券石枋结构,左侧枋顶破损部分,枋柱为现代修复;右侧枋顶完好,枋柱亦为现代修复。枋间的石刻造像得以留存部分。
▲墓门造像
这组造像为西游记故事内容:师徒四人、悟空除妖、取得真经。
▲右枋顶部
右侧枋顶处有“沠续”二字,图中可见二根石柱的颜色明显不同,右侧一根明显为后世修复。覆满青苔的枋檐下,四层的仿木斗拱令人印象深刻。
▲墓门造像
这组造像为八仙过海的故事:抱剑的吕洞宾、拿着莲花的何仙姑、摇着扇子的钟离汉等等。
▲墓内造像
墓内棺椁早已不存,近世之人在其中立了二身造像:深目、高鼻、圆顶小帽、抱手而立、大翻领的胡服。没错就是胡服,唐代西域胡人的装束。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在汉族和尚墓室内放置胡人的造像?
▲墓顶结构
墓内虽空无一物,但其整体结构显露无碍。最有特点的是墓顶“井”字形回旋结构,即减轻了墓顶的重量,又加强结构稳定。
▲左壁题字
墓室内的左右石壁上有后人的题记。左壁写:山居孤迥在高崖,啸月吟风称秀怀。堪叹世人全不省,一轮真性永沉埋。
▲右壁题字
右壁书:徒劳尘世费心勤,虽然有利又无名。预修牟尼塔一座,但愿来生胜今生。
▲石鼓
几个石鼓均为近几年的补做,聊胜于无吧。
▲隐身的大佛
绕过牟尼塔再继续往前,就没有路了。拨开荒草,踏过落叶,透过叶间枝缝,崖壁上方十余米处,惊现一隐身的大佛造像。大佛的身躯完全湮没在树丛之中,走到正前方更是连大佛的头部都被完全遮掩。反复寻找,只能在图中这个位置一睹大佛的面容。
▲大佛局部
▲大佛头部
可见大佛头部的肉髻和螺发,双眼间的白毫(三十二相之一:两眉间白色的毫毛)。大佛的眼睛特别的大,二目圆睁。这胜全庵大佛似乎是尊立像,一尊未完工的大佛,一尊隐秘于山间的大佛。
▲到第三层台地的梯道
折回登山的步道,继续向第三台地攀行。道路愈发的险峻和陡峭了。还好不用向前人一样需要攀索登险,但即是这样,有恐高的人还是不宜继续了。
▲第三层台地
终于到达第三层台地,临崖建有一狭窄的走廊,走廊连接着崖壁上开凿的数个石窟。窟有大有小,内里有些现代的泥塑造像,但完全没有旧时的造像,一尊都没有!
▲碑首
二个石窟间上方残留有一雕刻精细的双龙戏珠碑首,碑身早已不知去向。好事者用红油漆涂刷了一下,所以碑首现在呈暗红色,与周边岩石颜色差异很大。
▲第一灵山碑
这块碑为清嘉庆癸酉年,即嘉庆十八年(西元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所刻。题记内容为这年胜全庵主持募化资金重修灵官楼的事迹:观音岩古名胜全庵俗称神仙洞自有明以迄国朝香火已数百年不绝奈灵官楼被久雨倾圮且当拜祀之期行人相挤难以行走…
这里出现了题记人:阆庠禀生缪元琜、天宁寺住持照亨、本山主持通今、石匠魏廷美的名字。
▲咏发心碑
与“第一灵山”碑同日开刻的还有“右咏发心”碑,从这块碑可知主持僧通今的徒弟名:心忠。
▲重修碑记
盖谓海水江流尚有渊源可稽而名区胜境讴……胜全庵运际明朝崇祯十六年菩萨显应择地于斯……天宁寺师爷照亨号万明本山住持僧通经徒心□(忠)工匠罗天用王应同大清嘉庆十七年四月朔二日立,阆庠生杜洵鹤题
可知,胜全庵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西元年)。这里有点疑问,胜全庵这位主持,你的名号到底是“通今”?还是“通经”?又或是第二年你改名了?
▲石壁上的锦旗
原本这第三层的洞窟内是有明代或清代造像的,但现都已不存,新作的水泥廊道和柱、檐倒是为胜全庵恢复了点“元气”,可没有了灵气、仙气和佛气。虽然石壁上挂满了显应的锦旗。
▲胜全庵景致
▲胜全庵景致
其实后来还费力攀上了黑风山的山顶(很累人),据说山顶有一“石莲花”,到前一观,不过云云。
雷神洞造像
可怜端居弊宇宙几见疑惑谈伪真
阆中千佛岩造像
此未来星宿劫中当有千佛出世
阆中牛王洞造像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金千里广大承蒙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