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流逝,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静静流淌的璧南河,碧水长流,不改颜色,见证着璧山近年来的变迁。
变化的是,璧山美景如画卷般延伸,在碧水茂林处生长。建设中的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日新月异。
不变的是,璧山守护青山绿水的初心依旧,回归自然的承诺未改。小城璧山,拥有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蕴,兼具山的厚重、水的灵性。这座城市的执政者、建设者没有辜负这片土地,修复文脉、盘活山水,在敬畏自然中纵深推进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的建设。
在这变与不变中,土生土长的璧山人愈加自豪,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邓丽君有一首传唱四方的歌曲《小城故事》,歌中的“小城”就是璧山。《小城故事》词作者庄奴(已故)在年将《小城故事》这首歌赠与璧山。庄老当时说,璧山就是他心中的“小城”。
秀美绿城:四季交替一览春光
时下又一个冬季来临。
落花、枯树、残叶……时令约定俗成的冬景,在璧山却被红花、绿树、彩叶所取代,处处“春光”乍现。在璧山,架一台相机,可拍出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
并非此地与众不同,而是璧山执政者、建设者别具匠心。城市之美,不可能完全靠人工建设出来,而要与自然相融,从自然中生长出来。如此的璧山,正是在城市建设中真正做到“尊重天、尊重地、尊重人”的自然结果。
时光追溯到年12月11日,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一行到璧山考察。
在秀湖公园,客人们在一块石头旁停了下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石头上的八个大字苍劲有力——“千年璧山,深绿城市”,这正是璧山城市建设的精髓,也是璧山城市建设追寻的目标。
短短2个小时的参观,唐凯给予璧山这样的评价,璧山城市风貌的再建,不仅颇具特色,而且布局科学。璧山深绿城市实践之路代表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探索,领先于国内多数城市,有潜力建成我国生态示范的样板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璧山秉承着一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深绿城市”。深绿是相对浅绿和中绿而言的。所谓浅绿,主要是指宜人的景观和环境;中绿是在浅绿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环境保护;而深绿,则是要进一步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社会。
秀湖公园正是在这种发展思维下建设而成。在秀湖公园建设的高峰时期,区委书记吴道藩带领建设团队,在工地旁边用帐篷搭起了一个临时办公点,这就是公园建设指挥部。在那段紧张的施工时期,这里白天人来人往,夜里灯火通明,公园里的每一个景观的设置,每一处水体的打造,每一棵花木的布局,均由建设团队细细勘探、精心雕琢、用心打磨,正是靠着这样的“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一个占地面积亩,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处处亭台楼榭、廊桥水岸的公园,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完工,完美呈现在市民眼前。
漫步璧山城市,建筑只有两种主色调:灰色和巧克力色。
为何选这两种颜色?
区长章勇武的回答是,灰色古朴不抢眼,巧克力色是大地的颜色,也不抢眼。人工建筑,再美也美不过大自然,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归大自然,不与自然争色。
在璧山的城市建设中还有一条独特的明文规定:建筑为“山”让路。城区内的山体,必须得到保护,山体都必须用来栽树和植绿。
璧山利用高压廊道、自然地貌等空间建设生态停车场和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坚持沿道路退让10至40米用于城市绿化,既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山体地貌的合理保护。
生物多样化,更能看出秀美绿城的“与众不同”。
目前,国内北方城市内的植物品种一般在种左右,南方城市在种左右,璧山的目标是要达到0种以上。从年开始,璧山开始了引入乡土植物和花果植物进城,逐年引进栽植了余种开花及彩叶植物、余种观果植物及余种本地绿化植物,使城区植物品种达到了余种。
璧山的早晨,是在欢快的鸟鸣声中醒来的。
在璧山的公园和绿化林里,人们一抬头就会看到高高的树顶上有不少鸟巢。这些鸟巢是人工用铁丝编制而成,鸟儿衔草垫窝。在城区内,每年都要造个以上这样的鸟巢。
与此同时,绿意也在璧山“疯狂”生长。城市公共绿地已超过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9%,绿色已成为城区最鲜明的“底色”。
绿色遍布“平面”,也会向着天际线自由延伸。璧山积极倡导城乡居民每家每户参与“立体绿化”,推进建筑墙面屋顶、道路堡坎护坡的绿化,促进5条“立体绿化”示范街区建设,目前已有14户家庭完成立体绿化建设,绿化覆盖面积超过13.7万平方米。
璧山以绿为脉,除了实干的“创举”,还有创新的“理念”。
——坚持“高调的森林,低调的建筑”。控制城市空间尺度,通过对建筑高度、色彩和风格的管控,让城市拥抱大自然。
——坚持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疏解老城区人口空间压力,拆除一批机关事业单位危旧楼,并修建社区公园、市民休闲广场和生态停车场。
近年来,在秀美绿城的建设中,璧山把“低碳、便利、宜居、舒适”作为城市建设价值取向,让百姓被绿意浸润,感受到幸福和美。
活力水城:梦里水乡一朝尽现
“山在城里留,水在城中游”。如今流连于璧山,如同欣赏一幅丹青水墨画卷。
其实,渝西缺水,璧山区更是渝西最缺水的区县之一。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也没有大的湖泊水库,由于水利设施缺乏,以前的璧山人饱受着旱涝交替的危害。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璧山人跟水“较”上了劲。
年4月23日和5月13日,区委书记吴道藩两次带领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到黛山水库、雪山水库等地实地调研。
……
随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这支建设勘探团队马不停蹄,走村入户,踏遍了璧山的山山水水,也弄清楚了璧山缺水的真正原因: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调查后经过深思熟虑,璧山确定了新的目标——打造“活力水城”。
缺水的璧山,却要建水城。这在当时有点让人不解。
“璧山缺水是事实,但要想不缺水,也能办到。”据水务部门统计,在璧山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降下的雨水有1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用了1.5亿立方米左右,蒸发掉了1.5亿立方米左右,有近7立方米的水白白地流出了璧山。
把流走的水留下来,璧山就不会缺水,建水城也不再是一个梦。
为此,近年来,璧山每年都启动建设2到5座水库,拦截雨水。
四年的建设,璧山“活力水城”已初现芳容。
回想当初,年,发端于璧南河污染整治,璧山拉开了污染治理、水环境打造序幕。从“三河”(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治理到镇街污水处理厂(站)建设,从每年新建改造2到5座水库到“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打造,从“中水回用”工程纵深推进到“海绵城市”试点花落璧山……
近年来,璧山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治好了水、留住了水,更用活了水,城市防洪压力大大减轻,宜居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工业用水得到满足,水城各项硬性指标基本实现,曾经的“贫水”地区开始向“富水”地区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从“水”这篇文章入手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璧山把环境转换为了资源、资本和生产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环境魅力驱使下落户璧山、留在璧山、长在璧山,推动经济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是对璧山“活力水城”的形象表述;城区水域面积占比提高到10.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1平方米,水网密度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是璧山“活力水城”取得的亮眼成绩。
璧山加强水系空间塑造,新建成大岚、东岳、雪山、双凤、安乐、竹林沟等7座城区景观防洪水库,扩建柯家桥、莲花等2座小型水库,新增水库蓄水能力0多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璧山还重点完成盐井河水库扩建、璧南河综合整治、千层岩水厂扩建、璧城污水处理厂扩建、璧南河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30多项重点水利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水质长期保持在IV类以上。
除此之外,璧山还在全市率先使用中水,城市里的园林绿化用水、街道冲洗用水、机关单位的厕所用水都用上了中水。目前,城市用水量中,中水回用已占46%。在城市建设中的“用水理念”,解决了璧山建水城的“水源”。
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在璧山起步。一批“亲水”设施、音乐水秀、城市水景观相继建成投用,形成丰富多彩的水生态文化。
璧山人倾力建设水城,并乐于与花鸟虫鱼共享。这些生灵在秀湖公园安家,在湿地公园筑巢,在东岳公园追逐,未来还将在即将修复的新堰、打鼓塘、菜子沟、双柏等湿地嬉戏。
不仅如此,不少城乡自然水体也被利用起来,种上水生、陆生植物,不经意间营造出一座座小型湿地。
如今,璧南河绿水长流、蜿蜒而过,秀湖、御湖镶嵌城中,雪山、双凤等水库星罗棋布,周边湿地众多,尽显生态之美,人们争相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活力水城”畅游。
文化古城:古韵文脉一眼千年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是城市景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关乎着城市的品味和内涵。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年)建县,距今已有整整年的历史。璧山的执政者和建设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做出了建设“文化古城”,追寻千年历史文脉的选择。
11月25日,周六。这一天,人们像往常一样,出游购物,或居家休闲,尽情享受周末假期的惬意。
可对于吴道藩和他的建设团队来说,今天却是“工作日”,课题是调研璧山的古城建设。而对于璧山市民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是见惯不惊,因为在大多数的周末或节假日,他们都会看见这群熟悉的身影,奔忙在璧山各处公园、景区、建设工地。
一路走走停停,与赏景的游人不同,吴道藩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