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二下《驿传》载:“僻北路奉裁驿站自广元县起温汤驿止共九站”,乾隆《巴县志》卷二《驿递?陆站》载:“温汤驿,在县西北一百里,往陕西僻站……”。
▲渝合古道
渝合古道,起于重庆城通远门(与成渝古驿道起点一致,有资料称起于佛图关),经佛图关、白崖(今沙坪坝瓷器口),终于合川南津渡,是明清乃至民国初期沟通重庆与合州(今合川)之间的一条官路驿道,是清代在交通要道上设有绿营兵驻守的塘汛。渝合古道沿途共设有十个塘汛,简称“渝合十塘”。
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璧山县志》记载:“西北路,璧山称县北小路,乃重庆到合川的旱塘线路,全长公里。由青木关进入县境,经六塘、七塘、八塘,在风垭入合川界,垮县境35公里,路宽1.7米。公路通车后行人稀少。部分路段作民路使用,而今八塘至风垭段保存较好。”
乾隆《巴县志》卷五《兵制志?塘汛》记载西北路旱塘为:“三圣殿十里佛图关,三十里白岩镇,二十五里金刚坡,十五里高滩桥,二十里青木关,二十五里温汤驿,二十五里杨家场,二十五里青石镇,十里风垭塘交合州界,俱右营,每塘兵二名。”乾隆《合州志》卷二《建设志?塘汛》载:“自底塘南行二十里至瀼溪塘,十五里至侯家漕,十里至峰丫塘。”
▲古道纪事碑
“塘”是清代绿营兵驻守的最小单位,类似于军事哨卡,主责治安警备与军机传递,由营汛分派于各交通要道,沿干线若干距离设一站,形成连绵不断的塘路。沿陆路而设称为旱塘,沿水路而设称为水塘。每塘驻兵数名,建有塘房、墩台、望楼。除职能上与铺递之类的一般邮驿设施有别,在设置性质上,塘兵属军队系统,由绿营管理,费用在军饷内支付;而铺递的司兵属行政系统,由地方州县管理,费用由地方财政支付。
▲清朝绿营兵
清朝的“塘”不仅是邮驿单位,也是军事单位。而“十里一塘”的设置是在清代大量发展起来的。渝合古道,头塘设浮图关(今渝中区)、二塘设白崖(今沙坪坝区瓷器口,有资料称为井口乡二塘村有误)、三塘设金刚坡(今沙坪坝区金刚村)、四塘设四塘村(今沙坪区土主镇)、五塘设青木关(今沙坪坝区)、六塘设温汤驿(今璧山区)、七塘设柏家庙(今璧山区七塘乡石坡村)、八塘设璧山县八塘乡(今璧山区)、九塘设风垭(原合川县九塘乡)、十塘设襄溪(原合川县十塘乡)。
▲渝合十塘路线
头塘佛图关西北路、龙坎铺
据乾隆《巴县志》记载,西北路(渝合古道)与西路(成渝古驿道)在佛图关分道,佛图关是塘铺并置,并设有绿营专汛,因民间“渝合十塘”的俗称,佛图关被作为巴县至合州的头塘。西北路渝合古道,通过佛图关的路线与西路一样从仁靖门入,经夜雨寺、姚公上场、佛图汛坊门,在过了南屏关门后与西路分道,转西北角从瑞丰门出。出佛图关,经过长下坡至九坑子,再往六店子、平顶山、小龙坎。
▲头塘?浮图关(十里)
龙坎铺在明代正德《四川志》中就有了记载,按民间相传,平顶山呈龙形起伏延绵至鹅岭,平顶山至九坑子一带又是渝中半岛的制高点,故有渝中龙脊之称。平顶山上下分别有大龙坎、小龙坎,指两处由天然石壁形成的门坎,坡脚的石门相对要窄些,所以叫小门坎,又称小龙坎。小龙坎正街和新街是民国后才发展起来的,故坡脚上方的那片老居民区应该就是龙坎铺所在。
二塘白崖铺、石道铺(高店关)
除铺递外,白崖在乾隆《巴县志》中的西北路旱塘和水塘有记载,是今沙坪坝著名古镇瓷器口的古称,按渝合旱塘的站数为二塘所在。白崖最早在宋代就有了记载,是当时巴县的一个草市镇。
《舆地纪胜》卷一七五《重庆府?景物上》记载:“白崖,在府北三十里,有山及白崖市……”,《方舆胜览》卷六十《重庆府?山川》记载:“白崖山,在府城北三十里,有市及寺。”从中可以得知白崖市傍依白崖山,以山得名,还有寺庙。到了明代,嘉靖《四川总志》卷九《重庆府?山川》:“白崖山,一在府治西北五十里”,万历《重庆府志》中载有白崖乡。清代乾隆《巴县志》的邮驿和塘路中仍载有白崖,同时卷一《疆域志?山川》记载:“龙隐山,一甲,在县西三十里,即白崖镇,脉出歌乐山……宋咸平年间建宝轮寺……”。白崖已有了龙隐之称,宝轮寺即《方舆胜览》中“有市和寺”的“寺”,同时在《巴县档案?重庆府图》中也有龙隐镇的标注。民国后龙隐镇成为瓷器集散之地,民国《巴县志》卷一《疆域中?山脉》:“歌乐山东衍为龙隐山,宋闲平中建宝轮寺……按白崖山即龙隐山,白崖寺为宝轮寺……又东为石璧山,一名金璧,石壁崇峻,横斜江边。龙隐、石璧之间为龙隐镇,水陆交会,极便舟车,为城西重镇,陶器甲全县,故里人又呼曰瓷器口。”
▲二塘?白崖镇(磁器口)(十里)
▲瓷器口宝轮寺,又名龙隐寺
清道光《四川分县详细图说》巴县图中,西北路是经过高店子再通往三塘。故石道铺就设在高店子老街,石道的得名与上高店关“石路陡峭”的路途地形有关。高店关的具体位置,当地人说就在老街中部微微凸起处,以前有一道关门,旁边还有收押犯人的卡房和官府设的官店,现全无遗迹,只剩下垭口状的老街还依稀让人看出关隘的形势。
关于“高店子的黄糕——去不吃,转来吃”有一个典故,从当地老人口中说来栩栩如生。据说一位受冤的重犯黄老幺被押往省城成都,路过高店子想吃黄糕,被差人制止,卖黄糕的老板同情地说:“你转来吃嘛。”经成都省府衙门审理,黄老幺冤情得以洗清,无罪释放,果真回到高店子来吃了黄糕,并报答了老板的吉利良言。清代重庆往省城押送要犯的路线应该是小川东道——北道“东小路”,即经璧山、铜梁、安岳、乐至于简阳交成渝南线驿路的捷径。
经高店子往璧山的路线在乾隆《巴县志》卷一《疆域志?幅员》有载:“又西北由高店、虎溪河至金剑山抵璧山县界,由金剑十五里抵璧山城,系解银解犯赴县寄监库大路。”在巴县档案的一份刑书禀状中也有相关提及:“上由西路璧山、铜梁、合州,自城起递解,必由高店子,原修有卡房一所,现存,周围垣墙丈尺不高,应宜修补。”
三塘金刚坡
在歌乐山上金刚坡街茶馆,据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聊天中得知,金刚坡在歌乐山西坡,又叫三塘坡,有下山的石板路,以前路旁还有墩台(旱塘一般设有烟墩)。在西坡垭口的老成渝公路左侧下山的石板路,下行米陡坡,就是金刚坡,半腰的土地庙是后来搭的,最早叫金刚庙,石板路与公路相交处原有金刚桥。《沙坪坝区地名录》记载,金刚坡的得名即来自于半腰上的金刚庙。金刚铺并三塘金刚坡就在歌乐山西坡,具体位置就在碥路与公路相交处,也就是有几家住户的位置,当地人仍然称垭口下的那段碥路为三塘坡。
▲三塘·金刚坡(十里)
土主场、四塘高滩桥
原山脚有处“三塘院子”,如今已被工厂占据,仅剩地名,由此经赖家桥、土主场前往四塘。高滩桥,又名四塘桥,位于梁滩河上,距离土主场镇有两三里路。高滩桥为六孔石拱桥,劵拱纵联砌置,南北横跨梁滩河,长五十多米,宽约五米,高近十米,桥面已铺成了水泥路,连接着通往青木关的乡村公路。每孔拱顶两侧有残缺的龙头龙尾,头迎来水,尾朝下游,象征“龙吞来水”的寓意,以保佑石桥免于洪灾。桥面两端的护栏构架基本完好,但隔柱顶部和栏板上的石刻雕饰已残漶不堪,细细辨认,大致有狮象等吉兽。据说以前桥头两边还立有石狮,现已不存。在两边桥头都没有找到石碑,据村民说已毁,不过年出版的《巴县志》中,记录碑文隐约可见“池曲几如虹卧影,滩高尚有雁横空”之句。其中“滩高”指的是桥下游不远的飞雪岩瀑布,高滩桥即得名于其断层飞溅的景象。南桥头连着四塘桥村,这里的村民都称高滩桥为四塘桥,除了年长的老人,稍年轻点的甚至不知道这座四塘桥原名高滩桥。村里还保留了一段碥路,路旁有废弃的店铺,据说解放前这里还赶过场,高滩铺并四塘高滩桥就在今四塘桥村。
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志?津梁》正里:“高滩桥,县北七甲,梁滩河,有碑”。
▲高滩桥,又名四塘桥
离开高滩桥,沿梁滩河下行一百来米参观了飞雪岩瀑布,落差约十米,因上游两河口处纳入了虎溪河,此段梁滩河的水量明显大增,河床比我们在赖家桥看到时宽了许多。梁滩河上此类断层瀑布甚多,最有名的是北碚歇马镇的磨滩瀑布,只是现在的水质确实不敢恭维。郭沫若入住永兴场(今西永)期间曾多次游览高滩一带,写有著名散文《飞雪岩》。按文中所叙,我们在瀑布下方右岸的崖壁上找到了南宋至清代的题刻与观音龛,题刻多被藤蔓遮掩,有几座石龛已成空室,瀑布上方河床中“池曲几如虹卧影”的九曲池遗迹仍清晰可辨。清乾隆《巴县志》中对飞雪岩和九曲池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瀑布下方的摩崖题文。
清王尔鉴《巴县志》中《流杯池》一条记载“飞雪岩上溪中有平石丈余,宋淳熙间状元冯时行修层阁于岩畔,复于溪石上凿九曲池,引水流觞,以次胜览。”
▲飞雪岩瀑布
▲九曲池,又名流杯池
八庙铺、五塘青木关在公路旁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萧条的八庙场。地图上显示为八庙堂,老街的门牌号上写的是八庙场,属青木关镇石碾桥村,八庙铺当设于此处。场口有座单孔石拱桥,当地称之鲤鱼桥,桥面步道中部因长年践踏,明显比两旁光磨,且微微塌陷。
▲五塘·青木关(十里)
青木关的关口在老街上方一公里外,沿老成渝公路缓坡而上,直到临近垭口都还没有爬山的感觉,看来这里的确是缙云山最“薄弱”的环节,不禁感叹古人择路的智慧。青木关最早见载于明代,正德《四川志》卷十三载有青木铺,说明当时重庆的北大路已经由此翻越缙云山。
清代关于青木关的记载比较详细,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志?关隘》:“青木关,县西北一百里,正里八甲宝峰山口。宝峰山上接缙云山直抵嘉陵,下连虎峰至于岷江,绵亘二百余里。其通成都驿路由龙洞关出璧山之平兔山为一要隘,走铜梁、合州以达川北则青木关为一要隘。”
打铁铺、六塘温汤驿青木关翻越大关口,来到北侧的碗厂沟,一路打听往六塘的老大路,都说已被填占,顺着沟走就是了。打铁铺就在碗厂沟垭口处,以前是个腰店,又名歇气坪,从璧山翻过那个垭口就进入巴县。
3年,六塘镇并入大路镇,现为大路街道下辖的六合社区,公路从以前的老街穿过,场镇已完全翻新。温汤驿在巴县西北路旱塘中位于第六站,名六塘,温汤铺也当设于此处。在同治《璧山县志》的铺递中仍载有温汤铺,但在集市中则另载为六塘场。
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志?驿递》:“温汤驿,在县西北一百里,往陕西僻站,康熙十九年额设站马六匹……”
▲六塘·温汤驿(十里)
伏虎铺、七塘翻过一座叫牌坊岗的小丘坡,村民说以前岗上有牌坊,古道从下穿过,现牌坊已无遗迹,来到瓦店子。瓦店子相传又叫伏虎铺,“伏虎”的得名与清初虎患有关。明末清初的四川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乱,人口凋零、城镇败破、田野荒芜、乔木复萌,当时盆地边缘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由此滋生了非常严重的虎患。
道光《重庆府志》卷九《艺文志.祥异》记载,顺治三年“复有虎患,重庆当流贼残杀之后,几无遗民”。顺治五年“群虎白日出游”,甚至在康熙四十三年和乾隆三年仍有“虎入城”的事件,当时川东岭谷地区的虎患之烈。▲七塘·喜观桥(十二里)
在雍正《四川通志》的巴县北路有杨家场铺,乾隆《巴县志》的西北路旱塘中,第七站为杨家场,而在铺递的西北路中则载为七塘,在乾隆时期当地就有了七塘之称。附近璧北河上有座杨家桥,从“杨家”这个地名来看,与清初移民插占有关,只是后来又因塘站而改称。七塘老街中部有处近十米的陡坡,当地称之十八梯,老街以此为界分南北两段,两头各保存了部分石板路。
蛮子铺、八塘据八十岁甘云老人讲述,蛮坟场又叫蛮子坟,在解放前是七塘至八塘间的一站小集市,但规模比瓦店子的腰店要大得多。当时没有那片桉树林,附近全是店铺与住户,还有私塾学堂,完全不像现在这么荒凉。蛮子坟的来历,说是元朝统治时期,一个蒙古兵管辖十户汉人,这里有二十户,便驻了两个“蛮子”,死后葬于就近,当地便称之为蛮子坟。老人回忆小时候曾入蛮子坟的墓室躲避匪乱,内部空间非常开阔,可容纳十多人。
八塘正街就是以前的老街,现两边都建起了居民楼,路面也铺上了水泥,曾经的“九宫八庙”已无迹可寻,只看到一个以万寿宫命名的酒店。一位小时候住在宫戏楼的网友说,当年八塘的九宫八庙好漂亮,有类似于湖广会馆的戏楼,规模比湖广会馆还大些。也有网友说,当年的南华宫、狮子桥何其气派。
▲八塘·八塘场狮子桥石牌坊(十里)
殷李氏节孝牌坊横跨北场口,整体保存尚好,四柱三层三间,高8.8米,宽6.84米,厚2米,顶檐下的须弥莲花座、横梁上的人物浮雕以及右间栏板的镂空麒麟雕工精美、栩栩如生,左间的麒麟被整毁,部分题刻与雕饰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前后两面的顶檐下有圣旨匾额,下侧横梁刻有“大清嘉庆十一年丙寅岁孟冬月建”,两面的二层坊额为“节孝”两个大字,三层正面是上至四川总督下至璧山训导的各级官吏姓名,背面为“旌表儒士殷璧元之妻六品衔庠生殷义璜之母李氏”叙文。
清同治《璧山县志》卷九《列女志?节孝》载:“旌表殷璧元妻李氏,三十夫亡,事孀姑,抚幼子,备历艰辛。子入武痒,堵御教匪有功。清嘉庆八年,”其子殷义璜堵御白莲教之事,卷五《武备志.武功》载:“嘉庆四年,教匪窜扰江北、合州等处,知县张人龙谕民筑寨练团,制战器,备城守,铸大礮数十座于邑。绅刘国辅率徐玉龙、殷义璜及左坉罗廷飚等,督乡勇千余人于澄江口、北碚、炭坝、无息溪、马项颈、风垭诸处日夜轮守,相拒年余,贼不敢渡江。复造渡船数只,全活北岸难民无算。”牌坊背后有座清代的单孔石拱桥,当地称狮子桥,过桥后可遥望云雾山的风垭口了。在靠近桥头的场口地面有门槛遗迹,向当地人打听,以前八塘老街两头也拦有栅子口。
▲牌坊背后的狮子桥
风垭、九塘风垭是由八塘翻越云雾山通往合州的垭口,今为璧山、合川、铜梁三交之处,雍正《四川通志》中设有风垭铺,乾隆《合州志》载为南峰铺,乾隆《巴县志》卷一《疆域志?山川》载:“风垭山,六甲,城西北一百七十里,高五里,山势绵亘,峰峦翠青。山半一垭,清风徐来,盛暑多以此憩息,抵合州界。”乾隆《合州志》南路旱塘设有瀼溪塘、侯家漕塘、峰丫(风垭)塘,乾隆《巴县志》西北路旱塘载:“……二十五里青石镇(八塘),十里风垭塘交合州界……”
▲合川老地图,九塘十塘古道
▲九塘·老街(十里)
九塘老街位于南槽,原名侯家漕,是合州南路旱塘的第二站,渝合旱塘的第九站(不算风垭塘)。“漕”显示所处的槽谷地形,“侯家”应该来自于清初的移民插占。乾隆《合州志》南路的铺递依次为岗石铺、瀼溪铺、观音铺、南峰铺,其中南峰铺在风垭,瀼溪铺在十塘,从地望上来看观音铺应该在九塘附近,老街背后的北峰垭口上有本佛寺,与观音铺得名有关。
▲本佛寺,初一十五才开门
合川的九塘乡现已并入了盐井街道,以正中老街为界,右边属于合川盐井街道茶园村,左边属铜梁旧县镇九塘村,当地俗称“半边街”。老街不到一百米长,路面为土石,两边还剩有一点废弃的木构老屋。
▲九塘老街
下北峰的碥路保存得比较好,接近两公里长,部分石板宽达两米。途中林荫辄地、鸟语松涛,时而穿过茶场,颇有访古踏幽之感,而整个云雾山渝合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与年出版的《璧山县志》记载相符。
▲通往十塘的松间古道
十塘、岗石铺、南津渡、合州城穿过一道石门,两侧崖壁比较规整,应该是人工凿开的小丘峪口,北口外的路边右侧有一口古井,来到十塘老街。十塘乡已并入南津街道,场镇规模比九塘要大一些。雍正《四川通志》中合州南路有瀼溪坝铺,乾隆《合州志》载为瀼溪铺,南路旱塘有瀼溪塘,因位于渝合旱塘第十站(不算风垭塘),故名十塘。▲十塘·老街(十五里)
穿过十塘老街北场口外的一条小巷,找到了前往高歇铺的碥路,当地人说高歇铺就是岗石铺。高歇铺在明代正德《四川志》和万历《合州志》中就有记载,在乾隆《合州志》中被载为岗石铺,是合州南路铺递的第一站。关于岗石铺的得名,当地人说是这里的土层中有大片鹅卵石,周边都没得,就这个坡坡上有。高歇铺属南津街道花园村,老街已基本翻新,以前的老川主庙作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现已废弃,只剩些屋檐支架,村民在南街口建有新川主庙。穿过老街后的碥路铺上了新石板,不久便接上了由合川上铜梁洞的公路。途径一座圆通寺遗址,仅剩漫漶的坊门和破败的厢房。老合州城在涪江北岸,现为合川区的合阳街道,曾经考察过瑞应山一带的北城区,仅剩瑞应门和少许城墙,城门附近有卢作孚早期创办的民生公司电灯部旧址。后来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张亮告之,临近滨江路还有一段城墙。来源:重庆人文历史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