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辽、金、元时期,丘处机的大弟子,著名的全真道第六代掌门宗师尹志平随真人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禁杀掠”成功,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五千里,从雪山东归燕京长春观后,全真道名声远扬,天下人都来长春观上香礼拜。尹志平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该享受这份礼遇,就隐居在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的龙阳观与矾山先天观里,那是年。
德兴府龙阳关,又名储祥观,后改保宁寺,俗称南大寺,建于元朝致和年间。金代改奉圣州为德兴府,德兴府时龙阳观供地藏王,龙阳观在元朝毁于地震。现在的保宁寺又名南大寺,重建于明成化年间,大殿的大梁上写着:“时大明成化十六年岁次庚子陆月初二日住持僧义宁建。”按保安州图上看,南大寺有南北向一排三处庙殿,房屋三十多间,并有山门一座。至今南大寺内还是层层叠叠结实架木,庑顶式建筑形式,四根大立柱,方梁直径足有一尺以上,砖墙下陷了,木结构框架仍然十分坚固。
矾山先天观原名应龙观,供奉擒杀蚩尤有功的轩辕黄帝大将应龙,一说应龙是黄帝儿子,在现在的涿鹿黄帝泉南,观内有绿荫如盖的大桧树。应龙观没有了一点痕迹,也不知道其规模与什么建制了。
龙阳关与先天观,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尹志平先后在此住了九年,这个谜团只有从尹志平在德兴府写的大量诗作里去寻觅了。一爱做诗赋词,二追慕黄帝,三乐山在水,四喜宁静和平。后人眼中,尹志平之所以非常喜欢德兴府这方山水,不外乎这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上谷灵踪。即汉上谷郡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华夏就是中国的古称。涿鹿是古中国的雏形,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有倡道的创始人轩辕黄帝的大量遗迹。特别是矾山有轩辕庙与应龙观,中间有涌金池(今天的黄帝泉),是轩辕黄帝时代的祠庙与水泉。尹志平把龙阳观称作“养老庵”,决心要在此终生。在《凤栖梧·先天观作》一词中咏道:“山后风光何处好,上谷灵踪,自古轩辕庙,涌出清流方曲绕。森森绿桧知多少,云水闲游今日到,信笔狂吟,自在开怀笑,万景难侵心合道。”不仅为了绿桧树,更为了与轩辕与应龙心心相印。他在《巫山一段云》咏叹:“涿鹿今朝到,蚩尤往日休。阪泉冬夏水长流,今古几春秋。”智慧的尹志平也提议,蚩尤的事不要再说了,入土为安,不要再拿他做文章了。
寻觅古涿鹿城即黄帝城,是丘处机与尹志平的心愿。虽然涿鹿改名德兴府,但是《史记》中的“涿鹿”二字已刻在世上高人心中。《咏先天观殿后涌金池》赞:“滚滚灵泉岁月深,分毫垢秽莫教侵。世人只见无涯水,唯我看时不尽金。”在别人眼里水就是水,而在尹志平眼里此水如金子一样珍贵,因为这是始祖轩辕黄帝发掘饮用的水池,已有几千年的阅历。他甘愿:“得脱轮回泉下尘”,一心要“研穷物外闲中趣”,做黄帝泉边的尘土。黄帝泉,世上的第一名泉啊。
其二、僻静安宁。自尹志平18岁上随丘处机西去雪山劝说成吉思汗返回草原,保住中原几十万人的性命,实现天下太平,为道教建立了万世功德后。尹志平更加注重自身修身养性,放下一切欲望,游走在山水间。只图“为慕西山静,免教人事侵。”《矾山先天观住夏因时劝众》五首有:“西南仍有大兵荒,东北安居夏月凉。宜向此间行吉善,勤修道德口(此处脱字)名香。”“人人未悟行多荒。”没有悟道的人们言行大多很荒谬,不是侵略杀戮就是贪图富贵,为此而不择手段,对人世犯下累累罪行。“识破机关归物外。”悟道的人才能走出物质世界的束缚,与天同道,滋养万物,是做人的终极意义。
从雪山归来,尹志平感到:“大劫纷纷到处荒,幸然此地得清凉。”“曾从先师历大荒,归来惟喜此清凉。”“干戈未息先康泰,盖为人纯德行香。”德行到德兴,都说的是丘真人倡导的“天不杀生”带来的战乱平息,世道安宁。元之后的崇尚道德是全真教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福泽。西南还处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创伤中,而德兴府则率先修养生息,康泰清静起来了,是辽、金、元时最适宜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也是道士们追求的清静世界。“但愿身安心静,谁羡往来迎请。”对于人世的熙来攘往,交杯换盏,灯红酒绿生活,尹志平不屑一谈。
《巫山一段云》一词题下作序:“卜居西关,好山万叠,河在其中,曲回上下,不啻二三十里。浑水波涛,两岸桑麻映日,人善地僻,可为终焉之计,自号曰养老庵,以小词寄之耳。”在这首词中他叹曰:“不摇不动寄残年,何处觅神仙?”对地美人善的德兴山水与人民非常满意。他在此终日游山不止,每天“坐卧白云中,看青峰,对清流。”“就清明,散幽襟。”“访道崇真,通古更明今。”“此时方显太平年,遂我一生本愿。”因为丘处机一言止杀,战乱消停,德兴府曾一度多么的太平康阜又宁静,让世人向往啊!
其三、道友唱和。尹志平的词赋水平很高,他在此找到了情投意合的道友,一起“开怀豁畅”地谈笑饮酒,一起炼丹服药,写了大量的诗词。《道无情·别西山道友》《减字木兰花·秋阳道友见过》《巫山一段云》《江城子·别矾山先天观道友》《德兴府兴感》等21首有关德兴府的诗词,让人敬佩不已。他的诗词中写了他的日常起居,与道友“日相寻,演清音。”天天聚在一起,演奏古雅的乐曲。他在龙阳观、先天观与三阳洞、宣府朝元观、延庆秋阳观之间来回修炼、交游、布道,拯救尘世堕落。因为“我来几度人情热,大理推穷善者多。”虽然如此,还是红尘俗世的人沉迷者众,“茫茫苦海人无数,谁肯灰心上钓钩。”无论芸芸众生怎样的迷在滚滚红尘里而不自知,他与道友们“坐中无俗客,席上尽高人。”“养气若龟息,炼形如石皴。”像龟一样长久地息止养气,如有皱折的石头一样清癯老硬地闭目闲适。
大多数人没有苦难的经历,不懂得和平岁月的珍贵。尹志平为此久久地赋诗感叹。尹志平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道士,曾在潍州玉清观做主持二十年,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相见就是他牵的线。之后又掌全真教11年,隐居龙阳观、先天观与大房山的清和宫。元世祖忽必烈赐号“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元世宗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名气非常大。他的诗词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可敬的是其每一句都是在传道劝人“不要陷九幽”,“远世魔”、“保清和”、“早回头”。要“自然恬淡”、“参透天机”,不当“名利客”,走出“昏迷虚梦”……“静里乾坤,闲中日月,堪付知音说。”尹志平不只懂诗善词,还自创曲牌,《无俗念》就是尹志平自创的一种词牌名。
其四、芭篱菊丛。尹志平喜欢龙阳观与先天观,还因为那些花树井泉。《巫山一段云·寄天长道众》有:“山后春将暮,龙阳景渐佳。东园芭榄正开花,随分有生涯。”《龙阳观九日》有:“白酒宽怀抱,黄花喷鼻香。此般真味庆重阳,性月自圆方。山后三秋无别,幽槛几丛开彻。两轩各各斗芳鲜,雅胜洞中天。”先天观有森森老桧,龙阳观东有一园,园内有柴篱,篱内种着各种花。春暮夏初,花们陆续绽放,按季节盛开。尹志平住的房前两扇窗下都有菊花池,重阳节时几丛菊花正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邀上道友们来此喝酒赏菊,谈诗做赋,多么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啊!老树、菊花是龙阳观与先天观的又一层美景,留得住尹志平的又一个理由。
赏花咏菊,乐山在水,性似日月,尹志平除了是德性很高的道士,还是个敬天爱地的性情中人,是个有才华的诗人。不仅写龙阳观的春花秋菊,尹志平也写龙阳观的冬季,写桑干河的景色。《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有:“琼花缭乱玉尘飞,满长堤,拥柴扉。”冬季龙阳观南的桑干河畔如画,有古河长堤,俗民柴扉,他外出观雪景,同时在炉上炼雪水冲茶。“休歇,休歇,锻就一炉春雪。”寒冬冷春时节,尹志平与道友大多在休歇睡眠,“万事一场春寐。”人生似梦,只留青史在人寰。
自阅过了人间残酷戮掠杀伐,血流遍野,经历了颠簸流离,背井离乡的苦难,尹志平越发对人世生活中的执迷不悟者们感到痛惜,对道家的远离红尘物外有了全新的认知。之所以有战争,就因为人们有控制欲与占有欲,贪得无厌。全真道制止了战乱,“四海遍天涯,都是全真枝叶。”全真道更加兴旺,发展极速。而尹志平则把乱中有静的一片净土---德兴府看做是自己的老家。《无俗念·龙阳观道众索》写道:“家山还到,自有无限风月。”丘真人数到龙阳观,尹志平久居德兴府,足见辽、金、元时的德兴府(今涿鹿)是全真道教的一处圣地。那时的庙宇洞堂都是道观,龙阳观、先天观、三阳洞、黄帝祠、灵境寺、三官庙、关帝庙、真武庙、龙王堂道观、龙王庙……皆为道教圣殿。
丘处机与尹志平居住着的德兴府,也是涿鹿古老历史的一段和平岁月,数十载求真的灿烂时光,一页繁富的崇善文明史,值得书写歌叹。他们诗中咏唱的黄帝泉、黄帝祠、应龙观等古迹,厚重的道家历史文化,是今天人们研究涿鹿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依据。宽畅的龙阳观与翁郁的古松,窗前池坛中的菊花丛,古城墙下漯水河畔的宁静祥和,都是留住名人们在此久居的缘由。
在尹志平稍后期,还有个丘处机的崇拜者、道士张志玄,号寂然子。他追随丘处机来到保安州,在清乐乡即现在的郝家坡,距南大寺三里远处建起房子住下来,聚精会神地打坐。时间长了,人们给他建起一座道舍,悬挂“迎仙”匾额,他在此20年,化度许多人。他逝世后就埋在不远处,坟名南化台。他的弟子吴法师号通玄子,气宇轩昂,体格壮大,思想行为诚实忠厚,为人治病,十分灵验。州人为其交换一处别墅建起“永昌观”与“迎仙寺”前后院,影响深远,徒众云集。其后还有道士虞法师、崔志善、李道素皆于世无争,纯净踏实,沉静恬淡,耕田凿井,自食其力,救济众生。
长春真人丘处机与他的弟子尹志平,给保安州带来了长时间的修养、生息、宁静与与福幸。在涿鹿郝家坡南永昌观废墟上,至今仍有堆积的古砖,有石槽、石臼,快要坍塌的老戏台一座,四散着道教的古老人文气息。他们住过的龙阳观,观里改建的南大寺大殿,尽管残损破缺了,依旧不屈地屹立着。因为对历史的漠视遗忘,现代人对这里曾经有过的救世人物传奇知之甚少。
今天,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重提这一些中国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只是想展示张家口这方古老土地上曾经有过的,无数多姿多彩的人文积淀。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