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不是
城市之间的竞争与角逐,无论暗战或明战,古今中外,从未停歇。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一场接一场的城市竞赛,助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进而加速城市向更高层级迈进。
在中部至西部,以长江为线的横向坐标上,重庆、成都和武汉三城,就扮演着这样的历史角色,相爱,亦相争……
截至去年底,三座城市均完成“国家中心城市”加冕冲击,刚刚过去不到半年,新的城市目标竞赛已经正面打响:
5月20日,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开幕,重庆市市委书记孙政才作报告时称,力争到年前后,重庆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很明显,和“国家中心城市”不一样,重庆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是要全面进入国际视野,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城市班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这一次,也是重庆首次将建成国际大都市列出清晰的时间表。尽管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意义并不一般:对外,是具有正式意义的公告;对内,是一项布置下去须完成的KPI考核。
川渝横贯线梳理资料发现,冲击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其实,重庆、成都、武汉早已摆开阵仗,互有较劲之势。只不过,各自提法不一,设定目标有别。
01
重庆,一纸国家定位引来喧嚣和叫阵。
国际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城市的极高搭配。
这场城市定位竞逐,最早要追溯到年。而重庆、成都、武汉三者的较劲,也从那时候开始引发。
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对各大城市的定位中提到,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海、广州、重庆被赋予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任。
定位一出,争论四起,多缘于重庆这样一个内陆山城为何能被赋予如此高的定位重任。要知道,那时候的重庆连国家级贫困区县都有十几个之多,而深圳这样的经济巨头都未能列入,自然说辞颇多。
川渝横贯线和多位城市观察家就此聊过,结论分析主要基于两点:
一则深圳的确经济发达,但其本身存在片面性,即深圳只是单纯的经济巨头,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较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有所欠缺。而重庆不然,经济发展快速,与此同时,抗战期间,重庆作为国际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其国际政治知名度具备良好的基础。
二则从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上考量,国际大都市只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不好看。中国的内地需要一个能拿到世界上PK的大城市,这是国家层面的需要,就像美国中西部(开发较晚)也有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一样,虽然不能位列像纽约、伦敦、东京这样被公认的世界级城市,但依旧可以成为国际大都市。而从内地中来选,重庆作为直辖市,毫无疑问占优。
在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的前后氛围下,国际大都市一度被热议,甚嚣尘上。据年2月15日《成都日报》报道:“截至目前,我国有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多个地级市中有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而实际上,能在短暂的十年二十年内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自然没几个,借概念炒作者居多罢了。但要说成都和武汉,是具备资格的。
也就是在年后的几年内,成都和武汉各自将国际大都市计划提上日程,有公开较劲之势。
02
成都更具雄心壮志,规划细致,力图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年,在四川省编制“四大城市群”(川内版)方案时就有说法,“可以把成都建设为国际大都市,发挥对四大城市群的核心支撑作用”。
年12月,成都公布“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并正式提出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分“三步走”战略,即从“区域中心城市”迈步“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再成为“世界城市”。
年3月,《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规划》正式完成编制和印发。《规划》提出,到年,成都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到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时间内,成都欲完成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创新型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国际生态宜居城市五大任务。
从成都的提法来看,年的目标层次较低,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加上了国际性、区域、中心等限定词,开始向国际舞台跨越,尽管这样的目标不够国际,但目标提出得早,距离目前仅有3年时间之隔,可见成都的雄心壮志。
而对年的提法是,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这句话没有说死说满,说的只是打下基础,不像重庆明确提出,年建成国际大都市。
但成都的言外之意也很强烈,换句话说就是,年后,在坚实的基础下,成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件轻松和快速的事情,或许较重庆的速度更早更快。
03
武汉跨过国际大都市,直接对标北京世界城市。
在国际大都市的提法上,川渝横贯线未能查询到相关政府文件或资料。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丹阳教授的评判,到年,武汉有能力建成国际大都市。
另据媒体报道,武汉的规划中,年将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份规划名为《武汉市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年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推出。
但据川渝横贯线查询原件发现,《规划》中并未提及国际大都市,而是直接对标北京世界城市。《规划》提出,到年,将成为有核心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并力争建成世界城市。(在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定位为世界城市的,仅有北京)
武汉也分为“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年以前,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第二阶段;年以前,是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第三阶段,年以前,是世界城市培育阶段。
从武汉的《规划》可以看出,武汉的宏伟目标不可谓不大,足见其雄厚的信心。
不过,虽然其跨过国际大都市,直接对标世界城市,但从其阶段性目标上来看,其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时间节点较重庆和成都要晚。重庆规划中,年已初步建成国际大都市,成都规划中,年已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而武汉的规划中,年尚在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
或许,这与武汉提出规划较早有关,而年,武汉距离被定位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相距较远,其打出的时间量也自然要后延很多。
总结: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可量化的时间表,这是一件好事,但时间不代表一切,城市发展真正需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的推动,教育的拔高等等。
量变后才有质变,重庆、成都、武汉拉开竞争之势,互相竞争,互相较劲,于己于彼都有好处,三者在政治、经济、金融、国际影响力上,各有优势,可以说综合实力彼此彼此。
而谁能抢先步入国际舞台,还得看未来数年到十年间,谁的布局更优。当下虽有平衡之势,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之间拉开距离,也是一件很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