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中,最容易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廣州了。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廣州的「一線位置」坐得似乎不那麼穩當。年GDP數據公佈後,更是有許多人看好重慶,認為重慶會在不就的將來取代廣州,成為新四大一線城市。那麼重慶崛起,真的會威脅到廣州嗎?小編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這個問題。
GDP總量。我們在對比城市綜合實力的時候,一定離不開GDP總量的對比。年上半年,重慶GDP緊隨廣州,這一差距在三季度被追平。前三季度,重慶GDP達到了.1億元,廣州則為.86億元,重慶正式成為GDP總量前四強城市。
常住人口數量。常住人口數量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要吸引和容納大量人口,城市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要到位。數據顯示年重慶常住人口為.32萬,廣州常住人口為.59萬人。在中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選擇到重慶、成都等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
教育和醫療資源。從這一點來說,重慶無法和老牌一線城市廣州相比。廣州擁有多所、高校,高校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豐富。重慶地處西南位置,發展起步晚,在這一方面落後於廣州。
重慶的發展優勢有哪些相比中西部其他城市,重慶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工業門類齊全。早在80、90年代,重慶重工業就已經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績。
從交通上來說,重慶地處中西部交通樞紐位置,隨著高鐵和航空建設,與廣州沿海的區位優勢差距將逐漸縮小。
從勞動力基礎上來說,中西部人口眾多,重慶給了他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能夠在自己家門口就業。同時,這些人口也將承載東部製造業轉移,進一步推動重慶整體經濟的發展。
這幾年重慶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大力扶持互聯網產業,同時為金融企業設置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和資金落戶,為重慶的發展提供動力。
廣州的發展優勢不用多說,老牌一線城市,地位還是在的。今年出現GDP被重慶反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廣州對商貿產業依賴較為嚴重,在特殊情況下,進出口貿易大幅縮減,廣州GDP受到影響不如以往。隨著進出口貿易的恢復,明年廣州或許會迎來一輪爆發,重慶如果能繼續保持GDP總量高於廣州的水平,才是討論重慶會不會取代廣州的時候。
中國都市圈、城市群時代已經來臨!年2月,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年10月,「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當前,中國有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萬-萬人大都市圈。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約33%的常住人口,創造約54%的GDP,多數都市圈人口處於持續流入。我們提出了業內經典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我們在年4月《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研究報告中指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年發展潛力百強城市中有96個位於19大城市群,有54個位於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本文進一步對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進行分類,並對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
摘要
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年)》確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並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從城鎮化到城市群的中間階段。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1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都市圈將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佈局,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政策協同。
人口和產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發達國家人口遷移一般經歷兩階段:從城鎮化到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大都市圈均吸引人口持續流入,直到經濟-人口比值降至1附近並維持動態平衡。中國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未來大都市圈人口佔比仍將繼續提升。中國24個人口萬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總體上持續流入,經濟-人口比值年仍高達1.55,預示仍將繼續吸引人口流入。
年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發展潛力居前,之後則是蘇錫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深莞惠、廣佛肇近年人口增長領跑全國,-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高達61、60萬,杭州、重慶、長株潭、上海、鄭州、西安、武漢、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長,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貢獻。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北京都市圈經濟規模居前、產業創新實力領先。上海都市圈以9.1萬億元GDP一騎絕塵;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產業創新佔據絕對優勢,A+H股上市公司數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合計分別佔全國38%、37%。
大都市圈分類:發達型優化功能佈局,崛起型加強一體化建設,起步型增強經濟實力。根據都市圈的經濟產業實力以及圈內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將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分為發達型、崛起型、起步型三類。發達型都市圈整體經濟水平領先,且中心城市與部分周邊城市差距開始明顯縮小。崛起型都市圈整體經濟實力較強,但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帶動尚不足。起步型都市圈整體經濟實力不夠強,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繫較弱。上海、深莞惠、廣佛肇、蘇錫常、南京、杭州等6個大都市圈為發達型,北京、天津、成都、長株潭、重慶等15個大都市圈為崛起型,哈爾濱、南昌、長吉等3個都市圈為起步型。
No.1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年GDP達9.1萬億元高於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思路進行產業優化佈局。2)從「一核五圈四帶」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的大半區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興、湖州均收入囊中。3)上海大都市圈積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幹線+城際+市域+城軌」多層次軌道交通,為一體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礎。
No.2北京都市圈:從單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縣有望劃歸北京?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從攤大餅式單中心輻射向緊密集約型多組團格局轉變。北京都市圈可大致劃分為梯度輻射的三個圈層:一是中心城六區,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發展新區多個新城,三是生態涵養區及北京以東、以南的環京地區。2)北京市域內集聚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但職住平衡問題在全國最為突出。3)環京地區承接產業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補短板。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統一」統籌發展,劃歸北京傳言不絕於耳。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經濟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並東莞?1)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前店後廠」產業梯次轉移,是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2)深莞惠經濟圈(3+2)機制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飛地經濟」和軌道交通一體化提升深圳輻射帶動能力。3)深圳是經濟人口大市、土地面積小市,全市面積僅平方公里,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的1/8、1/3、1/4,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可能性長期存在,但受制於廣東省發展大局。
No.4廣佛肇都市圈:大灣區現代製造業中心,廣佛同城。1)廣佛兩市經濟總量比肩深莞,分別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創新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肇慶承接廣佛產業轉移。2)從廣佛同城到廣佛肇經濟圈,肇慶與廣佛一體化還需時日。肇慶年GDP億元,是廣州的1/10;人均GDP僅為廣州的35%、佛山的42%。3)廣佛同城已基本實現,生活成本與產業轉移催生大量跨城通勤需求。年7月廣佛肇清四市跨城職住人數高達74.41萬,其中廣佛跨城佔四市跨城總規模的60.6%。
No.5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皖東城市受益。1)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南京引領產業鏈從高到低三級梯隊。南京年GDP1.3萬億元;揚州、鎮江、淮安、蕪湖均在-億元之間,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億元以下,主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2)南京都市圈為我國第一個規劃的跨省都市圈,安徽東部城市受益於與南京同城化發展。南京與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離均比安徽省會合肥更近。3)南京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前瞻性佈局,與公路、機場、港口群共同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示範區。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國,成都人口經濟集聚度高,周邊地區城鎮化率較低、空間大。1)成都尚處於做大做強吸聚周邊資源階段,人口經濟集聚度高。成都年常住人口佔都市圈5市的61%,年GDP佔75%,A+H股上市公司數、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佔94%、93%。2)成都周邊4市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化空間大,未來有望與成都同城化發展。德陽、眉山、資陽、雅安年城鎮化率均在41%-51%之間,遠低於全國平均58.5%,都市圈人口城鎮化潛力較大。3)成都與周邊城市高鐵半小時至1小時通達,未來有望形成城際鐵路環線,但當前交通連通性仍有待提升。
No.7杭州都市圈:民營經濟天堂,互聯網經濟高地,西進擴大腹地。1)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紹四市民營經濟發達,互聯網經濟領先,新成員衢州、黃山有望承接相關產業。2)杭州都市圈東面發展空間不足,西進擴大經濟腹地。面對上海大都市圈的擠壓和南京都市圈的競爭,杭州都市圈選擇西進,衢州、黃山正式「入圈」,宣城、上饒和景德鎮亦是候選城市,其中宣城已被南京都市圈囊括。3)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1小時交通圈」,高鐵將助力衢州、黃山融入都市圈。
No.8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新區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區,產業同質化、創新不足。1)重慶都市圈以重慶市35%的面積集聚65%的人口,創造72%的GDP,主城區與城市發展新區人口產業集聚能力均較強。城市發展新區-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9%,與主城區的2.1%接近。2)重慶都市圈是內陸開放高地,產業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慶與成都、重慶高端發展平台體系內部都存在同質化競爭。3)重慶都市圈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市域鐵路目前遠不能滿足主城區與外圍通勤需求。
No.9武漢都市圈:「圈子」縮小更務實,產業鏈向外延伸。1)從半徑公里的「1+8」武漢城市圈到半徑80公里的武漢大都市區,範圍更小的都市圈規劃更具可操作性。2)武漢產業鏈沿武鄂黃黃、武咸、武仙、漢孝等發展廊道向周邊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佈局和產業體系。3)高鐵、鄂州機場建設加強水陸空交通樞紐,城際鐵路網將串聯武漢都市圈。
No.10長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區相鄰,「半小時交通圈」融合發展。1)長株潭三市產業互補性強,產業協同勢頭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之一。三市聯合擁有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級政策平台。2)長株潭三市城區最遠不過40多公里,一體化存在地理便利,合併呼聲從未斷絕。近年長株潭合併申請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流傳較廣,但實現可能性極小。3)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幹道大串聯,共同構成長株潭都市圈「半小時交通圈」。
風險提示:公開統計數據存在一定偏差。
目錄
1都市圈時代來臨:年中國大都市圈發展潛力排名
1.1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1.2人口和產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
1.3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領銜
1.4大都市圈分類:發達型優化功能佈局,崛起型加強一體化建設,起步型增強經濟實力
2十大最具發展潛力都市圈
No.1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
No.2北京都市圈:從單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縣有望劃歸北京?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經濟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並東莞?
No.4廣佛肇都市圈:大灣區現代製造業中心,廣佛同城
No.5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皖東城市受益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國,成都人口經濟集聚度高,周邊地區城鎮化率較低、空間大
No.7杭州都市圈:民營經濟天堂,互聯網經濟高地,西進擴大腹地
No.8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新區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區,產業同質化、創新不足
No.9武漢都市圈:「圈子」縮小更務實,產業鏈向外延伸
No.10長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區相鄰,「半小時交通圈」融合發展
正文
都市圈時代來臨:
年中國大都市圈發展潛力排名
1.1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第一份以「都市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標誌著都市圈時代正式來臨。在此之前,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年)》提出,特大城市要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當前,中國有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萬-萬人大都市圈。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約33%的常住人口,創造約54%的GDP,多數都市圈人口處於持續流入。
城市群為中國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培育都市圈是從城鎮化到城市群的中間階段。發達國家人口流動一般經歷兩個階段:從城鎮化到城市群,其中都市圈為中間階段。國際上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等。成熟城市群由若干分工較為明確、經濟社會聯繫緊密的大中小城市連綿而成,且均以一個或幾個大都市圈為「硬核」,例如紐約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東京、大阪、名古屋)、倫敦都市圈以及巴黎都市圈等。《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年)》確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並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作為城市群的核心板塊,近年來我國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交通銜接薄弱、分工協作有限、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突出。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成為國家推進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
No.1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年GDP達9.1萬億元高於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思路進行產業優化佈局。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在內的「1+7」城市,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萬,同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萬的粵港澳大灣區規模大致相當。-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為29.3萬,其中七成由浙江的甬嘉湖舟4市貢獻,特別是寧波人口年均增量達12.6萬、位居第一;上海控人、江蘇經濟轉型陣痛導致滬蘇錫通4市人口增長乏力。上海大都市圈經濟規模在全國都市圈中首屈一指,年GDP達9.1萬億元,高於珠三角9市的8.1萬億元;其中上海為3.3萬億元,佔36%。大都市圈內經濟強市林立,蘇州、無錫、寧波3市GDP均躋身萬億俱樂部。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產業鏈最完備、產業創新最突出的區域,上海與周邊城市產業互補性很強。上海擁有高度發達的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而周邊城市均擁有發達的製造業。研發、設計、營銷環節在上海,製造生產環節在周邊城市的產業梯度分工格局已經形成。在人口、資源、環境緊約束的壓力下,上海嚴控常住人口總量、建設用地總量、PM2.5濃度和能源消耗總量,按照「研發在上海,生產在外面;頭腦在上海,身體在外面;關鍵製造在上海,一般產業鏈在周邊」的發展思路,重點疏解核心製造環節外的其他製造環節、不具有國際連通性特徵的一般生產性服務業、部分中低端研發中試和產業基地、部分市場化養老產業等。嘉興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著力打造浙江與上海創新政策率先接軌地和高端產業協同發展地;寧波聚焦自由貿易港及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業,利用比較優勢與上海在產業鏈不同環節實現錯位發展;南通利用開發區、滬通合作園區等載體承接上海產業轉移、拓展自身產業鏈。
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新區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區,產業同質化、創新不足
重慶都市圈以重慶市35%的面積集聚65%的人口,創造72%的GDP,主城區與城市發展新區人口產業集聚能力均較強。重慶都市圈即重慶大都市區。根據年《重慶大都市區規劃》和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重慶大都市區是以主城9區為核心、以城市發展新區為腹地的城市區域,是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載體。大都市區由渝西片區21個區組成,面積2.87萬平方公里,佔重慶全市的約35%;年末常住人口萬,佔全市65%;GDP約1.4萬億元,佔全市的約72%。其中,主城區發揮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端研發及創意產業;城市發展新區加快發展現代製造業,形成與主城區功能互補、產業協同的發展格局。由於地形因素,重慶未來向北拓展空間不足、向西空間較大;再加上讓重慶向西輻射成渝發展主軸城市帶的考慮,江津、璧山、合川未來有望划入主城區,重慶第二機場選址西鄰四川區域的可能性較大。
與成都、武漢等中西部都市圈人口增長集中於中心城市不同,近年重慶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增長較快,-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9%,與主城區的2.1%接近。這得益於直轄市行政壁壘相對較小、城市發展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主城和新城產業分工協作體系的建立。例如,璧山利用毗鄰沙坪壩微電園的優勢,將主導產業從皮鞋產業轉變為電子信息產業;合川承接了主城區汽摩產業的轉移,規劃到年汽車產業總產值達億元;永川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之一,並初步形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重慶科學城將以發展智能產業為主導,聯動九龍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
重慶都市圈是內陸開放高地,產業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慶大都市區是中國內陸開放高地,擁有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重慶自貿試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2個國家級經開區、4個國家級高新區、保稅港區、3個綜保區、3個保稅物流中心、國家級檢驗檢疫綜合改革試驗區等開放平台。但重慶產業存在內外雙重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從重慶與成都的產業關係來看,成渝城市群雙核相距僅公里,但高端發展平台的謀劃和建設競爭大於合作,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都將汽車製造和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作為直轄市和內陸開放高地,重慶擁有的國家級開放平台數量多於成都,但創新能力弱於成都,A+H股上市公司數、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為58、,少於成都的90、。從重慶大都市區內部產業分工來看,城市發展新區12個區製造業存在明顯同質化競爭,如長壽與江津的裝備製造、新材料、汽摩及零部件產業項目同質化較明顯。《重慶市開放平台協同發展規劃(―年)》也指出重慶開放平台體系存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問題。重慶的汽車產業發展較快,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車型,抗風險能力較為脆弱;在汽車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重慶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3%,遠低於全國平均的4.9%。
重慶都市圈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亟待提升。重慶是高鐵時代西南地區重要綜合鐵路樞紐,成渝高鐵、渝萬高鐵、渝貴鐵路、渝利鐵路等高鐵或快鐵已建成通車,渝湘高鐵、渝黔城際、樞紐東環線、涪懷二線、黔張常鐵路等高鐵或城際鐵路在建,渝西高鐵、蘭渝高鐵、渝昆高鐵等正在規劃中。這些鐵路既可以提高重慶的鐵路樞紐地位,又可以運營通勤列車改善重慶都市圈內部通勤條件。重慶都市圈市域鐵路亟待加強,遠不能滿足主城區與外圍片區之間的通勤需求。市域鐵路渝合線在建,璧銅線即將開工;市域環線鐵路正在規劃中,將串聯起渝黔鐵路、成渝鐵路、成渝客專等鐵路線。城市軌道交通方面,截至年底重慶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公里,年將達到公里,主城區之外僅璧山、江津即將開通軌道交通。此外,四川廣安市毗鄰重慶區域也可算作重慶都市圈的輻射範圍,雙方在共建產業園區、交通對接等方面將加大合作力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