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显示,轨道交通每投入1亿元,就可以拉动2亿—2.6亿元相关产业发展。在重庆,光电园的数字经济、龙洲湾的繁华商圈、璧山的云巴产业,一次次生动演绎着轨道交通如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源源不断地聚集人才、企业、资金等各种产业要素,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条轨道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之路。
78.96万,这是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日均进出站人次。
在这条拥有多达28个站点的线路上,有一个颇为特殊的站:它既不是换乘站,周边也没有集中居住区和大型商场、景点,但日均进出站人数却多达4.6万人次,在两江新区现有的个轨道交通站点中排名第5。它就是光电园站。
为什么这个站如此“热闹”?
与小汽车、常规公交相比,轨道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更加明显。(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答案就藏在该站点每日客流量的“潮汐”变化里。
早高峰时段,光电园站的进出站人次比达到1:30,到了晚高峰,这一比例又变成20:1,早晚高峰时段如此悬殊的进出站人次比例,在全市也绝无仅有。
这说明,光电园站集散了大量的上班族,反映出周边产业的繁荣。
客流“潮汐”变化背后
轨道交通为数字经济发展加速聚集人才
光电园站周边的产业,数字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企业累计注册量已超过家,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04亿元。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是什么让它发展如此迅速?
“轨道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通勤舒适度往往是他们择业时重点考量的因素之一。便捷的轨道交通,加速了数字经济人才的聚集。
胡馨予是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某企业员工,住在蔡家,虽然与光电园相隔20多公里,但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她每天上下班单程不到半个小时。
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像胡馨予这种上下班的空间距离远但“时间距离”近的情况并不少见。经大数据测算,每天乘坐轨道交通来光电园上班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半径5公里的“通勤舒适区”之外,南坪、杨家坪、蔡家、两路等更远的区域也占了较大比例。
企业和人才总是相向而行。轨道交通在加速光电园数字经济人才聚集的同时,还吸引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企业在此扎根发展。
在同样位于光电园的腾讯众创空间,其1.8万余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在近年来保持着9成左右的入驻率。该众创空间负责人说,这一数字在西南地区相当难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便捷的轨道交通。
“荒坡坡”变身城市副中心
轨道交通为巴南龙洲湾片区带来腾飞10月3日,巴南区龙洲湾商圈游人如织,万达广场内人头攒动,不少餐厅门口排起长队,酒店更是一房难求。
9月15日的巴南区龙洲湾。自轨道3号线开通后,龙洲湾便成了热闹的大商圈。特约摄影钟志兵/视觉重庆
国庆期间,巴南区实体消费市场实现销售额5.6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仅占巴南区面积约2%的龙洲湾,贡献了全区8%的销售额。
从昔日原住民口中的“荒坡坡”,到如今成为重庆城市副中心之一,龙洲湾的发展,离不开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加速度”。
轨道交通3号线二塘至鱼洞段建成通车后,在龙洲湾片区经过大山村、学堂湾、鱼胡路3个站点。之后的5年时间里,龙洲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16%。
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王卫国摄
轨道交通是如何促成龙洲湾“腾飞”的?从一个商业广场、一个交通枢纽、一个“超级社区”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些许启示。
年初,李婷在巴南新开业不久的万达广场租下一个店铺经营服装。从一开始,她就做好了亏钱的准备。多年的经商经验告诉她,新开业的商场一般要经过两三年的培育,大多数商户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令李婷没想到的是,第一年的账目出来,店铺居然就实现了盈利。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轨道交通3号线带来了大量消费者。”李婷说,她明显感觉到,这个新开业商场的客流量“更像一个成熟的商业广场”。
巴南区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年,巴南区万达广场大多数商户都至少实现了盈亏平衡。如今,这个商场是全国数百个万达广场中,唯一实现满铺运营的商场,日均客流量近6万人,利润也在万达集团内名列前茅。
交通和商圈的发展,加速了龙洲湾片区的人口聚集。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龙洲湾街道常住人口达13.58万人,是年的4倍。
人员集散的需求,又在龙洲湾催生了全区唯一的一级客运站。年,位于鱼胡路站的龙洲湾交通换乘枢纽建成投用,公交、长途、单轨实现无缝换乘,结束了巴南区无客运站的历史。
交通枢纽的形成,为该区域承接域外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
在龙洲湾街道龙锦社区,约家服务业市场主体在这里聚集,占据了街道市场主体总量的70%。对一个社区而言,这样的数量级的确不多见。
龙锦社区的各种业态中,食宿酒店、餐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配合辖区内的万达广场、轨道学堂湾站等,形成了一个满足吃、住、行、娱、购的游客集散地。
有了轨道交通1号线还不够
璧山自己投资18亿元建云巴年,轨道交通1号线尖璧段将于当年通车,27号线、璧(山)铜(梁)线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但发展时不我待。
璧山决定:不等了!
于是,年春节刚过,一条长15.4公里的云巴轨道就开工建设。到今年4月开通运营,璧山为它投入了近18亿元。
这是全球首条云巴示范线,贯穿璧山重要的发展轴线,将城区交通与轨道1号线璧山站、成渝高铁站相连。从此,璧山城区可以半小时通达大学城、西永微电园等地,这也大大缩短了璧山至中心城区的出行时间,加速了璧山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助力璧山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
全球首条无人驾驶云巴。钟志兵摄
今年来,一场“近郊游热”在璧山悄然兴起。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璧山秀湖汽车露营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等主题公园游客络绎不绝,这些公园无一例外,都分布在轨道交通1号线璧山站和云巴沿线。
云巴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云巴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周末和节假日达1.5万人次,48%的客流来自璧山区外。在轨道和云巴助力下,璧山迅速成为承接重庆中心城区市民近郊游的重要目的地。
同样实现增长的,还有招商引资。轨道和云巴,成为备受投资者 南京新街口站,两条地铁线和24个出入口带来大量人流,周围0.平方公里范围内,商业面积达多万平方米,云集了余户商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重庆许多枢纽站点周边的业态和布局,可以进一步优化。
启示二:采用“TOD+SOD”避免新城变“睡城”在轨道交通通达的新城和城郊,要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促进其与核心区的协调发展,否则新城将成为“睡城”。为此,巴黎采用了“TOD+SOD(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共同驱动发展)”的方式,通过规划将城市核心区部分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交通、市政、服务、产业等设施同步形成,在实现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的同时,通过新开发地区的土地出让回收项目投资。
启示三:引入多元资本参与轨道建设
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解决资金问题,香港的做法是引入多元资本参与开发,利用站点周边区域和上盖物业的租金、广告、服务等收益平衡项目支出。目前,重庆璧铜线的建设也正通过“PPP(公共私营合作)+TOD(轨道交通融合物业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建设进度,未来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这一模式。
来源:重庆日报编辑:刘畅校对:张李波审核:胡潆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