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国实习生李俊)年初,落户重庆璧山的比亚迪电池项目负责人发起“吹哨”:该项目用电需求大,但配套的变电站却未建成,用电方面遇到难题。接到企业“吹哨”后,璧山供电公司迅速“报到”,为企业设计了建10千伏临时过渡电源,待投产后提供正式的永久性电源的解决方案。为此,比亚迪项目建设节省供电费用超过万元。
事实上,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璧山区相关部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抓手,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是重庆破解企业遇到问题“不敢说、不愿说、不好说”难题的一项探索。去年以来,该市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联动招商引资、助推项目建设、化解发展难题、送政策进区县和企业等“三服务”行动,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记者从重庆市经信委获悉,去年该市引进工业项目个,协议引资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12%。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协议引资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9.2%。通过开展“三服务”行动,去年以来,经信委累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个,其中个已办结,4个重大问题上报市政府研究解决,对41个暂时无法办理的问题已做解释沟通。
在璧山建材行业闯荡了20多年,曾永兵没想到,如今企业“吹个哨”,政府部门随叫随到,大家商量着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还有部门“摆摊”、企业“赶场”这样的新鲜场景,帮企业集中解难题。
现任璧山大宏鼎商贸公司总经理的曾永兵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大宏鼎家居建材市场成立了5年,但因为土地使用性质原因,迟迟办不到营业执照,导致市场内多家建材企业无法正常营业。
“这一历史遗留难题通过‘吹哨’,迎来转机。”曾永兵说,企业将困难反映到相关部门后,由区营商环境办统筹交办,包括发改委、消防、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纷纷“报到”,大家聚坐在“企业之家”,现场厘清了相关责任、解决办法。只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营业执照办下来了,压在心头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以前企业有什么事情,跑到相关政府部门去反映,说重了怕得罪部门,说轻了又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大家在‘企业之家’可以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地聊一聊、谈一谈了。”曾永兵说道。
去年12月6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城市繁荣指数调查评价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繁荣城市论坛”上,璧山“企业之家”荣获“中国繁荣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范例”奖。
“‘企业之家’是璧山区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一个重要线下平台,区领导每周到‘企业之家’坐班,相关部门则在‘企业之家’值守,主动听取和收集企业家的意见和诉求。”璧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晋说,“企业之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搭建“1+N+X+N”的“企业之家”服务体系,“1”为“企业之家”,联合“N”个职能部门,对应“X”项不确定企业反映问题进行收集反馈,N个职能部门定期进行集中研讨办理解决。
在刘晋看来,企业与政府部门“面对面”沟通,“不愿讲、不敢讲、不好讲”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企业之家”则聚焦一个痛点,让企业代表和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一起坐下来,“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就把很多问题解决了。